《中华史纲》

 

点击查看原图

  该书是根据中央关于加强历史知识学习的重要指示,由历史学家蔡美彪撰著的一部中国通史的普及简本。全书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依据丰富翔实的历史资料和出土文物考古资料,记述了我国从原始社会至清朝覆亡的历史发展进程,重点叙述历代的政治经济制度、施政措施及朝代更替的前因后果,揭示中国历史上各种社会形态的性质、特点与演变路径,阐述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必然性和曲折历程,弘扬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历史遗产的宝贵价值。作品叙事简约、文字凝练,内容通俗易懂,是一部帮助广大党员干部了解中华民族历史发展概状的优秀读物。

  该书列入中宣部理论局、中组部干部教育局第七批党员干部学习推荐书目。



【书评】一本具有中国气派中国文风的中国通史简写本

——读《中华史纲》

张海鹏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蔡美彪研究员新著《中华史纲》,是一部很好读的中国通史简写本,值得推荐给大家阅读。

  党和国家领导人,从毛泽东同志到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多次提醒全党干部,要注重学习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近代史和中共党史,因为这是领导干部治国理政必要的知识储备。而在此以前,我们的作者和出版者尚未推出可供党员干部阅读的篇幅适宜的中国历史书。有鉴于此,蔡美彪研究员接受中央领导同志的委托,撰写了一本简明中国通史,以方便各级党员干部阅读。

  《中华史纲》有着鲜明的写作特点:

  一、通史家风,体例严整。《中华史纲》从原始社会写起,特别从公元前841年有明确历史纪年以后至清朝覆亡间3000年的历史,无论秦汉唐宋元明清,还是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历朝历代,都有交代。本书虽只有30万字,却容纳中华五千年历史。我们今天的行政体制大体上是中央政府下有省、自治区。中国何时实行行省制,历史上新疆、台湾在什么历史条件下建省,本书都有明确的记述。历史纷繁复杂,本书却条分缕析。它让我们看到,中国的历史是怎样一步一步发展到今天的。

  二、主题突出,主线清晰。中华历史五千年,“二十五史”满箱满匣,不知从何处读起。本书针对这一点,摈弃细枝末叶,突出主题,详略得当。中国如何从奴隶制走向封建制,何时开始皇帝统治,尤其有关历代治乱兴衰之所形成,治国理政中的经验教训,以及何谓外戚篡权,何谓宦官误国,何谓“挟天子以令诸侯”,什么时候出现九品中正、门阀制度,什么时候出现科举制,等等,本书都着意交代。中国历史上出现过辉煌的时代,有唐朝贞观之治,有宋朝的科技发明,有明朝永乐年间的七下西洋,有清朝康乾盛世等。王朝末期,朝政混乱,社会发展停滞,农民起义蜂起。晚清时期,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国家没有应对之策,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在近代的革命和奋斗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的。

  三、注重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过程。中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统一国家,这个多民族统一国家是如何形成的?本书有清楚的交代。以魏晋时期北方各个民族国家的形成为例,作者总结道:“北方诸侯各自立国,共同的特征是:统治集团多已汉化或部分汉化,境内被统治的居民也主要是汉族居民,因而都采用汉族古代的国号作为自己的国号,以示承袭中原的历史文化传统。各国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实现了各民族的融合”。这是对这一段历史一个非常精辟的总结,是对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过程的切合实际的概括。读过本书,我们对中国这个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乃至对于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民族自治政策也会有清晰的认识。

  四、引导读者理解我们今天历史发展的由来和极其深厚的历史积淀,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本书对历代的地理环境,对历代生产力的发展,对伟大人物的产生和奋斗,对思想、文化、学术以及文学艺术方面代表性的人物,对与境外各国的交往,都有恰当的概略的叙述。读了这些,读者会油然而生对历史的敬畏,对创造了历史进步的先人的敬仰。今天全社会都在思考如何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建设和谐稳定的小康社会,都在关注中国发展道路或者模式,都在关注和思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是现实发展的需要。在我们思考这些的时候,也应该回顾我国的历史发展道路,从中吸取有益的营养,以丰富我们的现实创造。

  蔡美彪研究员曾长期协助历史学家范文澜撰写中国通史,正是在这样扎实研究的基础上,完成了30万字的《中华史纲》,这时,他已经85岁。以个人之力,耄耋之年,完成一部30万字篇幅的中国通史简写本,殊为不易,没有对中国历史全面、宏观的掌握,难以成其功。本书是一本小书,也是一本大书,它是作者一生学问的集中体现。

  《中华史纲》全书提纲挈领,要言不烦,文笔简约,叙事为主,评论寓于叙事之中。语言生动明快,质朴平实,清晰简要,是一本具有中国气派、中国文风的好读的中国通史。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山东大学特聘一级教授)


(本文原载《求是》)




复旦大学党委党校办公室 版权所有
 上海市邯郸路220号 邮编:200433Email:dangxiao@fudan.edu.cn
  电话:021-65643223021-65643221传真:021-65643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