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文]开学,聆听校长寄语
2014年9月15日《人民日报》第五版以《开学,聆听校长寄语》为题,摘编了我校杨玉良校长以及北京大学王恩哥校长、清华大学陈吉宁校长、浙江大学林建华校长等4位大学校长在开学典礼上的致辞。详情如下: 大学校长在开学典礼上的致辞,近年来成了新生入校的必备甜点。它不只是一个人生若只如初见的隆重仪式,更成了传播教育理念的思想广场,成为一笔值得全社会聆听的共同财富。 又到开学季,校长们依旧很忙。他们对大学生的精神家园做了哪些新的诠释?有哪些精彩语录?为此,我们摘编了4位大学校长在2014年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和读者分享。——编 者 没有向上的价值观,人立不起来 北京大学校长 王恩哥 当你四顾茫然时,请不要急躁,路永远都在自己的脚下。对于很多年轻的北大人来说,缺少的往往不是雄心壮志,而是“守正笃实、久久为功”的精神。今天我想送给各位新同学的,也正是这八个字。 守正,就要有主心骨。没有挺拔的脊梁,再光鲜亮丽的外表也只是浮华,一个人没有精气神,没有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是立不起来的。 1919年7月,北大教授胡适在“少年中国学会”演讲时,提到三种人生观是“少年中国”的“仇敌”:“第一种是醉生梦死的无意识生活,第二种是退缩的人生观,第三种是野心的投机主义。”虽然时代已经改变,但这三种错误的人生观并没有完全失去市场,仍然值得我们警惕。 笃实,就是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不同的人生阶段,有不同的主题。现在同学们来到北大,未来几年的主题毫无疑问应当是“求学”,研究学问最要紧的是踏实、勤奋,是老老实实、一丝不苟的态度和苦学、苦干、苦熬的功夫。 中秋节当天,我看到了学生会发起的倡议,号召大家把自己的自行车规范停放。这几天我在学校里看到,在图书馆前,在宿舍旁,自行车都摆放得整整齐齐。这让我很有感触,这是一件小事,但大家都做到了,不仅收获了整洁、安全和便捷,更从中汲取了正能量。胸怀大志的同时,更要着眼于小事情,从“扫一屋”做起,方能“扫天下”。 具备独立人格,才能坚守理想 清华大学校长 陈吉宁 做清华人,首先要养成独立的人格。独立人格,是做人的核心品性,它来自于独立的思考、大胆的质疑和批判性思维。 同学们都是以高分考进来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你们所熟知的知识和认知都是对的。从现在起,你们要学会质疑,要善于质疑,要勇于挑战。“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敢于质疑和挑战,就迈出了“不唯书、不唯上、不从众”的第一步。人文学院王步高教授一次课上讲到岳飞《满江红》的真伪问题,一位学生提出“河南话里没有入声韵”,岳飞是河南人,《满江红》是押入声韵的,所以值得怀疑。王老师虽然不同意其观点,但高度肯定了他的质疑精神。 坦率地讲,你们以往的高分,大多来自应试教育环境中对于特定问题所寻找的标准答案,而大学需要自己主动去寻找问题。积极主动才能发现问题,消极被动只能让生命慢慢耗尽。 同学们现在对清华园充满了好奇和新鲜,总想在一步一景中感悟她的宁静与美好。当一切归于平静,你们难免会发现很多不满意,碰见各种各样的问题。希望你们不要习惯于从这些问题旁边溜走,而是学会提出建设性方案,更要敢于担当,作为一个领导者、参与者,主动推动问题的解决。只有以这种态度对待身边的每一个问题,你们才能更好地面对未来国家、社会和人类的大问题。 变“知识时代”为“思想时代” 复旦大学校长 杨玉良 按照怀特海德的说法,如果只想学一些专业技能知识,是非常卑微的。虽然专业知识必须学习,但对大学生来讲,更重要的实际上是悟道的过程。 我们每一个人在追求积极而严肃的价值过程中,都不得不去思考一些十分基本的问题,这是建立自我价值系统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虽然现在甚至未来都没有人能提供完整的答案,但我们必须思考。因为只有对一些重大问题进行思考,才能领悟到崇高的价值。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人文精神应该总是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之上,并宣示崇高的道德标准和价值体系。他把对崇高的价值体系的追求远远置于他在物理学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之上。 近一两个世纪以来,由于在技术层面上的巨大成功,也包括社会科学知识的巨大发展,我们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自然法则、社会法则对人类自由的限制。但我认为它同时带来了一个思想极度贫乏的时代,因为我们现在所依据的所有思想,其原初和原形基本上都是在中世纪诞生的。因此,我更加希望在这个新世纪,将知识的时代转换成为一个思想的时代,转换成一个一流的思想家和哲学家辈出的时代,转换成一个在各个学科领域的学术思想家辈出的时代。如果出不了一流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我们就很难解决当今和未来人类所面临的各种重大而又复杂问题的挑战。 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内在理性 浙江大学校长 林建华 竺可桢校长曾对新生讲:诸位在校,有两个问题应该自己问问,第一,到浙大来做什么?第二,将来毕业后做什么样的人?你们都会选择一个专业,老师也会教给大家一技之长,但这显然只是一小部分。 最重要的是学会“即事而穷其理”,成为一个有主张、有作为、头脑清醒、不盲从、求真求是的人;在毕业之后,才能不贪图享受,内心质朴强大,成为服务国家、服务人民、转移国运、引领未来的人。 几天前我看了一部电影——斯派克·琼斯编导的《她》,讲的是作家西奥多偶尔使用了由操作系统虚拟出来的“她”——萨曼莎,睿智、幽默、敏感,使作家深深迷恋,不能自拔。这提出了一个严肃而深刻的命题,在信息和智能技术高度发达的未来,人们如何认识和保持自我?在虚拟世界中纵横驰骋,可以使人沉迷于虚幻和虚荣,忘却现实世界的艰辛和应担当的家国责任。 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强大内在理性和人文素养,更需要独立思考,更需要批判精神和决断能力,而这正是你们需要在这里学习和磨练的。我建议大家,多阅读人类千百年沉淀下来的经典名篇,少看那些粗制滥造的花边传闻;多用批判眼光审视现成的结论,不盲从和迷信所谓的权威;更多地去学习和培养自己“科学的方法、公正的态度、果断的决心”,而不是把生命浪费在眼前的急功近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