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外]美国大学如何开展通识教育

黄俊杰

  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起于传统的大学教育理想,并弥补高中教育的不足。从历史上看,美国大学成立之初,大多只是一个学院,这个学院接收高中毕业生,提供若干课程,使学生成为文雅有教养的人,所以大学内不分科分班,每一所大学原先只是称为学院,譬如哈佛大学就是哈佛学院,哥伦比亚大学的前身是哥伦比亚学院。到了后来,大学毕业生不足应付专业人才之学识需求,所以再陆续成立大学生毕业后去进修的专业学院,如商学院、法学院、医学院等,于是组成一所大学。
  除了传统的因素外,近来美国大学重视通识教育的加强是来自高中教育水准的低落。几乎所有美国大学教授都表示他们的高中毕业生的水准不如往日,这当然可能是教育普及化以后必然的结果。但是高中教育是不折不扣的非专业教育,也就是通识教育。所以高中教育品质下降的事实,造成美国大学必须加强自身的通识教育来作某种程度的弥补。
  美国大学推动通识教育的方式,较为多元,但主要方式有二:核心课程;平均选修方式。
  哥伦比亚大学较早提出所谓“核心课程”。名为“核心”,即要求每位学生都要参与,这很像我们的共同必修课。芝加哥大学则称之为共同核心。以哥伦比亚大学为例,“核心课程”包括两门大课,现代文明与人文学。授课采取小班制,每班不超过25人,以鼓励双向交流。哈佛大学则将核心课程定为十类。每一类中包含几门课程,每位大学生必须在四年中,在其中八项里至少各修一门课。每个美国大学生在通识教育的分量要求上,大约是其总修课数的四分之一到二分之一。
  除“核心课程”这种模式之外,也有大学采用“平均选修”方式。麻省理工学院规定每一位大学生毕业前必须修足六门科学类课,八门人文、艺术及社会科学类中,必须至少有三门是集中在某一类,譬如音乐、历史或是语言。这一种设计有几项特色,第一个特色是科学类分量非常重,而且这些共同课程都可看成专业主修的入门课程度,而非一般介绍给“局外人”的通识性化学、物理课。所以这些课包含大量的习题演算等。
  一般人或许以为麻省理工学院的大学部学生原本是专修理工的精英学子,以这些当成共同课,也没有什么特别。殊不知该校也有许多主修人文、艺术或社会科学的大学生。所以一位在麻省理工学院主修音乐或是政治的学生,他在科学上的素养是远超过一位同样优秀但是在哈佛大学就读的学生。任何一位申请麻省理工的学生即使将来想走入音乐、政治,他也知道自己仍然必须有很强的数理能力。这套制度可以培养一些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领导人,他们同时在科技方面有相当深的学养与自信心,很值得深思参考。这套制度的第二个特色是辅导将来准备主修理工科的学生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至少有一项能略具深度,而不是蜻蜓点水式,每一样学一门,应付了事。所以对每一位学生采取某一项重点辅导。每一位理工科学生若都能培养出一项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以兴趣作导向的辅系,这也是教育上的一大成功。
  美国大学推动通识教育均设立专责单位负责课程的规划及考核等业务。
  本团所参访的十所美国大学推动通识教育均投入大量的资源,事前有长期的规划、严格的审核,如此才能开出充实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学助理的协助、事后检讨改进等工作都能落实,各校杰出的表现绝非幸致。当然,这些学校也不是没有阻力,他们之所以能够坚持下去,不是因为少数主管或教授的意志特别坚定,而是因为这些大学长久以来都认同这种教育理念,长久的传统使校内大部分的老师形成一种共识,认为尽管专业很重要,但通识仍属大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唯有在这种共识之下,通识教育才可能在各个层面得到足够的资源。
  但值得特别注意的是: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师资主要来自各项研究所专业师资,人力不足则会遴选优秀的博士班研究生支持。但是有些大学也面临专业与通识之间的对立,教授们比较愿意留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所以,负责通识教育的单位需要多费些心力来敦请师资。有的学校会提供一些经费补助那些愿意教通识的老师,甚至给他一个助理来协助准备教材。有的学校会在聘约中写明教师有教通识课程的义务。有的学校则给予负责通识教育的单位推荐新进教师的权力(发聘仍由各个学系负责)。但是,没有任何一所大学把通识教师归为一类,他们有专门负责通识教育的单位,但是,所有教通识课程的老师都是来自其他的学术单位。
  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一般而言均侧重人文社会课程,但近年来亦逐渐在人文社会与自然科学课程之间力求其均衡发展。
  美国一流大学的通识教育内容,除了麻省理工学院能把各种学问等量齐观之外,其他不少大学尤其是常春藤盟校的大学或多或少有重人文轻科技的倾向。如哥伦比亚大学的两门共同课是现代文明与人文。其中的现代文明仍然是集中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发展,在十二章中只有一章是谈达尔文进化论。至于电脑、电子科学等等的发展似乎都不算现代文明课考虑的题目。现在也在通识教育中加了自然科学的课,属选修性质。反观我们的教育,许多学生在中学阶段就已经放弃数理,进入大学之后,更是从此脱离苦海,不需要修习任何科技课。许多人常误解美国教育非常自由,事实上任何一所像样的美国大学都对大学教育在文理课方面有一定比例的要求。
  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讲授,较为活泼,科技类通识课程多有实验课,较易引起学生兴趣。
  普林斯顿大学在大学部课程定七学门。每一位大学生都必须在每一学门中,至少修一至二门课,其中两个学门与数理有关,一个是计量分析,另一个是科技。在科技学门中,每一位学生必须至少修两门课,而且包含实验。主修文法科的学生,也可以走进实验室,从实验中有所体会。这个学门的另一个特点是它所包括的许多课中,除了物理、化学、生物类以外,也有许多工程科技,如集成电路的实务与原理,材料工程的实验技术等。哈佛大学的通识课程助理主任在访谈中表示她在大学修通识课时,有关科学类部分她就选地球科学,因为那门课要做许多野外调查,比较有趣。

  摘自黄俊杰《全球化时代的大学通识教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版),摘选时文字有改动,标题为编者所加。

(来源:学习时报)



复旦大学党委党校办公室 版权所有
 上海市邯郸路220号 邮编:200433Email:dangxiao@fudan.edu.cn
  电话:021-65643223021-65643221传真:021-65643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