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王万青:情系藏族同胞的“汉族曼巴”

王万青,男,汉族,1944年12月生,上海人,1987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学文化,甘肃省玛曲县人民医院外科主任医师,玛曲县人民医院原外科主任,甘肃省地方病防治先进工作者,甘肃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2010“感动中国”年度十大人物,2010年荣获第七届医师奖,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2011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为祖国更壮丽、人民和谐安康、党的事业更加辉煌,愿化作玛曲草原一颗小草、黄河首曲一滴水。——王万青

  “风雪行医路,情系汉藏缘。四十载似水流年,磨不去他对理想的忠诚。”这是2010“感动中国”组委会给王万青颁奖词中的一句话。王万青1968年从上海自愿到条件极为艰苦的甘南州玛曲县工作,在贫穷落后的玛曲草原一扎根就是42年,其间,他多次放弃了回上海的机会,凭着一名共产党员坚定的理想信念,凭着对藏族同胞的深厚感情,全心全意为牧民群众解除病痛,用半生的坚守书写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崇高追求和丰硕人生。

  “我是一名党员所以我留下来了,现在我的党龄已经24年了。”这位67岁的老党员扳着指头说。1968年,王万青从上海第一医学院毕业后,毅然放弃繁华的大都市生活,经过长途颠簸来到甘南藏族自治州。当时正逢寒冬,气温近零下30摄氏度,他一进甘南便感冒20余天,使这个年轻人领教了高原生存的艰辛。但当他得知玛曲县是甘南州最艰苦的地方时,毅然孤身一人扛着简单的行李和一木箱医学书籍,坐了两天的班车来到了玛曲,在离县城百余里的阿万仓乡卫生院一待就是20年。

  王万青刚去阿万仓乡的时候,这里还没有通公路,只有一片茫茫草原,通行只能靠骑马或徒步。到达乡中心卫生院,眼前的情景让王万青大吃一惊:两间破旧的土坯房,最贵的医疗设备是血压计,缺医少药是残酷的现实。群众也全部是藏族,语言不通成为诊疗的巨大障碍,他只好在本子上把一些看病时常问的话用汉语音译成藏语,然后背下来,连说带比画,试着与前来看病的牧民交流。不到半个月,王万青能独立看病了。这个汉族小伙子总算艰难通过了生活关、语言关,与藏族同胞打成一片了。他第一次骑马出诊就是去抢救一名烧伤的老人和一名患急性扁桃腺炎的妇女。可是马走到半路,突然受惊,王万青从马背上摔下来,胳膊脱臼,疼得他躺在草地上直打滚,他强忍着刺骨的疼痛,指导同行的两个牧民对自己进行上臂复位,并吊着伤臂坚持前行,圆满完成自己首次出诊任务。在此后的几十年里,不论刮风下雨,王万青绝对不让病人焦急地等待,只要能为群众解除病痛,他就要尽一切办法去尝试。

  在阿万仓乡工作期间,王万青一个人骑马完成了全乡人畜共患的布氏杆菌病的普查摸底。在这之后,他和妻子一起,起早贪黑,逐一给当地的牧民孩子实施计划免疫。因为重视防疫,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阿万仓乡,很多传染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惠及牧民群众达1500多人。在为当地牧民看病送药的过程中,王万青和他的同事建立了门诊制度,先后为3000多名牧民建立了门诊档案,这在当时的玛曲县乃至甘南州都尚属首例。

  在玛曲草原上,至今流传着“王曼巴”(曼巴,藏语意为医生)救人的故事。那是1984年的一天,一名10岁牧童,被牛角顶穿了肚子,外露肠管都已变色。万分焦急的家人将奄奄一息的孩子送到了乡卫生院。当时,孩子必须立刻做手术,但乡卫生院根本不具备做手术的条件,如果转院救治,必须翻一座山、过七道河,如此折腾,孩子性命难保。征得家长和乡里领导的同意后,王万青把两个办公桌拼在一起,当做手术台。一个电灯泡加上一把手电筒,充当了“无影灯”。实施麻醉后,王万青冒着很大的风险,为孩子切除了坏死的肠管,接肠后缝合了伤口。10多天以后,孩子开始进食了。孩子得救了!一时间,牧民们欣喜若狂,奔走相告,纷纷竖起大拇指夸赞这位神奇的“汉族曼巴”。像这样救人的传奇故事举不胜举。在玛曲县人民医院工作期间,王万青担任医院外科主任,主刀或主持参与过颅脑、颈、胸、腹、骨、妇产、五官科等各类手术数千例,有的手术还填补了玛曲高原外科手术空白。一个个饱受病魔摧残甚至即将被吞噬的生命就这样在王万青的手术刀下重获新生。

  为了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他自费购买了一套俄文原版的《医学百科全书》,工作之余,刻苦攻读,翻译医学资料10万余字;在国家级和地方各级医学杂志上发表《阿万仓乡牧民发病情况分析》、《玛曲高原新生儿肺炎氧气治疗的重要性》、《玛曲县医院十年外科住院病历分析》等20余篇科研论文,部分论文获奖后还引起中国医学科学院信息所及国外医学界的关注。

  正因为他取得的突出成绩,王万青曾获得省部级表彰10多次,并于2010年荣获“感动中国”年度获奖人物。面对各种荣誉,王万青总是淡然一笑,说:“我作为一名党员为老百姓服务是最大的追求;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治好病人是应尽的职责,没必要夸奖我、感谢我。”

  老子有一句名言:“祸莫大于不知足”,王万青读后,将其改为“祸莫大于丧失信念”。支撑王万青一路走来的是什么?正是他胸中坚若磐石的信念--做一个有价值的人,做一个有坚定理想信念的人,为党和人民作出一份贡献!如今退休在家的王万青,还经常到玛曲县医院指导外科手术,经常在家里给上门的藏族群众治病送药。即便是去牧区生活的女儿家中,也带着药箱,抽空到牧区帐圈中走走,顺便为牧民把脉治病。王万青对身边的人说:“其实我一直想念上海!前些年还觉得没回去有些遗憾,如今想通了,草原就是我的家。我要一直留在这里,发挥自己的余热,为藏族群众治病送药,直到心脏停止跳动。”

  王万青用一颗对党无限忠诚、对人民全心全意服务的赤子之心书写着自己平凡而又辉煌的传奇人生,不愧为新时期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

来源:共产党员网


复旦大学党委党校办公室 版权所有
 上海市邯郸路220号 邮编:200433Email:dangxiao@fudan.edu.cn
  电话:021-65643223021-65643221传真:021-65643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