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若干问题
——访中宣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副所长戴木才研究员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两者的关系?如何进一步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宣传、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何认识“三个倡导”和积极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背景和意义?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两者的关系?如何进一步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着这一系列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宣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副所长戴木才研究员。 记者:戴教授,您好!近年来,您一直从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的研究,请您谈谈党的十八大提出“三个倡导”的背景、过程及其重要意义。 戴木才:党的十八大提出“三个倡导”,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历了一个讨论、酝酿和提出的发展过程。 2006 年10 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命题和战略任务,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进一步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兴国之魂,并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出了全面部署。这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已经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推进到“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从制度层面逐渐深入到价值层面。 科学揭示、概括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一个意义重大而又迫切需要回答的课题。自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来,社会各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了热烈的讨论和积极的探索,提出了很多方案,有关部门也多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专题研究,国家社科规划办也实行了重大课题招标和委托研究。在党的十八大筹备过程中,征求各地区各部门对党的十八大报告起草和议题意见,许多地方和部门又建议总结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过反复研究,党的十八大报告不仅继续对下一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出了部署,而且提出了用“三个倡导”来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论述。 提出“三个倡导”,提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说,这是党的十八大关于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一个突出亮点和点睛之笔,集中表达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新认识,为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确立了精神内核,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一个重大推进。自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这一重大命题以来,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得到全国人民的广泛认同,在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在实践中显示出了强大生命力凝聚力。另一方面,在实践中也有部分群众反映其不易懂不易记,不利于宣传普及和转化为日常价值观,无论是实际工作者还是理论学术界,对鲜明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呼声很高、期待热切。“三个倡导”明确了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在多变中定方向,有利于进一步深入揭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核和根本理念,有利于总结提炼出科学准确、简明凝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有利于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俗化大众化。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一个重大突破。长期以来,我们不仅在许多问题上形成了喜欢问一个“姓社姓资”的思维定势,在思想观念、价值体系方面,更是如此,从而使一些本该属于人类价值共识的美好价值理念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经阐述的人类价值理想一段时间以来不能为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用。党的十八大提出“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明确地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社会主义倡导的价值理念提出来,高度地体现了我们党勇敢地站在人类价值共识的制高点,勇于和善于吸取人类文明的一切积极成果,向全世界宣示:我们不再把“自由”看作是资产阶级的专利,而看作是人类社会应该普遍追求的价值理念,看作是社会主义应该追求的社会理想状态,极大地消除了有一些人对此的误解,认为我们过去批判资产阶级自由化,就连“自由”也不敢讲了,是思想观念解放的重要表现。像我国对人权、法治的认识过程一样,我国对自由理念的认识,也充分体现了思想解放的伟大进程。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一个重大部署。当前,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社会思潮更加多元多样多变,各种观念相互交织、碰撞、影响,迫切需要主流价值观念的引领,新风正气的形成。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追求的现实价值目标;提出“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集中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应当追求的理想价值属性;提出“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集中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公民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价值准则。这三个层面的价值理念,从基本道德价值准则到现实价值目标,再到理想价值属性,体现了递进和升华的关系,体现了现实与理想的联系,体现了立足于当前与着眼于未来的联系,为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有力的价值理念支撑。 记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两个高度相关,但又难以区分清楚的概念,请您谈谈二者各自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戴木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统一的有机整体,是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但又各有侧重,相互区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存在基础和重要载体。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不可能产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不会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产生、发展和演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无所依托、无所寄寓。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高度概括和最高抽象,体现社会主义的价值本质,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发展方向和基本特征,引领和主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表现出来。而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内容和题中应有之义。如果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没有灵魂,就会显得庞杂、分散而不集中、不精炼。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整体,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只有将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机统一起来,才能为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制度安排和实践运动提供科学的、完整的价值合理性依据。 作为一种社会理想、社会形态及制度安排,社会主义以其自身独特的价值魅力,吸引、感召着人类社会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价值观、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体系的总的看法和最根本的观点,是指那些在社会主义价值观、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体系中居于统治地位、起指导作用、从最深层次科学地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的价值本质”这一根本问题、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体系中占居核心地位的价值理念。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肯定社会主义是一种价值体系,主张无产阶级应该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建立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由于当时还没有现实存在着的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主义只是进行了大致描绘和粗线条的勾勒,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未做出详尽的说明。但他们在批判资本主义的过程中,广泛涉及到了未来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价值体系、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尽管他们没有给出具体、明确的答案,但具有许多相关的论述,为科学认识、概括提炼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素材和理论素材,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融汇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统一整体,是一个包含丰富内容的多层次体系。其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社会主义价值观、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是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概括和抽象提炼,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起着统领和主导作用,并蕴涵在社会主义价值观、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通过社会主义价值观、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表现出来;而社会主义价值观、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又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和灵魂。在社会主义价值观、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体系中,只有那些集中体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道德规范、在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占有核心地位的价值理念,才能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不断丰富发展的开放体系,其建设也是一个不断充实、加强和提升的过程,因而对于“核心”这个概念应当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一方面,“核心”要坚持、要加强,要发挥主导、引领作用;另一方面,“核心”与“非核心”的内容,既要有所区别、不能一概而论,又要相互统一、相辅相成。除了“核心”部分外,还有许多外围的、“非核心”的部分,也属于社会主义价值观、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体系的范畴,并且有些也会不断融入、充实、提升到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之中。 因此,只有用发展的观点、开放的观点,坚持“核心”与“非核心”的辩证法,才能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加丰富、更加完善,才能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科学、更加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既要重视“外围”部分,又要重视“核心”部分,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实践,又要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提升。 记者: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过程,在进一步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您有何看法? 戴木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长期性战略任务。而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是这一长期性战略任务中一个非常重要,同时也非常艰巨的课题。 党的十八大提出“三个倡导”,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不尽一致、观点不尽相同、看法多种多样的情况下,极有利于避免思想上的模糊、认识上的混乱、选择上的迷茫,最大限度地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明确方向,形成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强大合力。这种表述,是基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要求和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需要而采取的一种务实的抉择,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种表述,采取的是一种开放而未定性和定论的表述方式,它仍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概括总结、凝练升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和充分的余地。现在,理论界有的人把“三个倡导”的“24 个字”等同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种看法是值得深入探讨、进一步讨论的。也就是说,“三个倡导”的价值理念,并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终结论,而是为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的理念基础,“三个倡导”本身也是积极培育的重体表现。应该说,在充分践行“三个倡导”的基础上,在积极培育、充分酝酿和科学探讨的基础上,科学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仍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一个重大课题。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三个倡导”反映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核心价值观,这种看法也是值得深入探讨、进一步讨论的。首先,在现代意义上,国家与公民是一组对等的概念,社会也是公民社会,公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体,即国家公民、公民社会,有公民才有国家和社会,国家、社会都是对应公民而言,所以,国家、社会与公民,事实上是同一个层面;其次,第一个倡导事实上是针对社会结构四个方面而言的,而不是针对国家而言的。在现代意义上的国家,主要是针对治权,即法治;再次,第二个倡导中的四个概念,不是同一层次的概念,自由、平等、公正是法治的具体内涵,是法治应该规范和制度化保障的内容,同时,自由、平等也是公正的重要内涵。没有自由、平等为前提,不可能有真正的公正。这四个概念排列在一起,就像鸡蛋、鸟蛋、鸭蛋和篮子的关系;此外,所谓核心价值观,应该是最高层次的价值观,是一种基于实践又高于实践的最高抽象意义上的哲学概括和哲学提升,而不应该再分层次。所谓核心价值观,必定是一种能够把“三个倡导”统领起来、贯穿起来的东西,必定是一种能够把不同层面的重要价值理念统领起来、贯穿起来的东西,必定是一种能够把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规范、现实价值目标和未来价值理想统领起来、贯穿起来的东西,是一种更加言简意赅的能够高度凝练社会主义价值本质、价值现实和价值理想于一体的精神旗帜。因此,可以说,科学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仍然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进程中的一项重大课题和重要任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十分重大的理论课题,首先必须具备理论上的科学性和彻底性。没有理论上的科学性和彻底性,就不能说服人,为人所信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科学社会主义既是一种人类认识真理的思想体系和社会发展的实践运动,也是一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制度安排,更是一种合目的性的人类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内核、实践运动的指针、制度安排的灵魂、价值体系的逻辑起点。同时,它又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发展的范畴,是一个不断生成的概念。马克思主义认为,平等、公正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前提;代表无产阶级和最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人民群众真正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价值本质的最集中体现,它是社会主义超越资本主义所谓的平等、公正的最重要特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价值旨归,是最充分地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人的本质力量。目前,我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研究虽然已经起步,但科学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任务仍然艰巨,我们应该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的基础上,进一步解放思想,探索真理,集人类先进价值观之大成,继续深入探讨、科学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记者:在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您有何意见与建议? 戴木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课题,也是一项长期的社会系统工程。大学生既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人群,也是全社会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 价值观念的裂变,或者说价值观念一致性的丧失,是现代社会最普遍的现象。这不仅是我国社会转型中价值观念的重要特征,也是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价值观念变化的重要特征。拯救价值观念裂变的根本举措,关键在于确立价值观念的一致性,或者说确立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党的十八大提出“三个倡导”,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的也在于希望确立我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然而,怎么确立起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却是整个世界的一个普遍难题。核心价值观的积极培育和践行,首先必须以价值哲学为灵魂,以终极价值,或者说以理想价值为引领,包括人生哲学、行为准则、价值追求等内容,只有建立了充满人文精神关怀的价值哲学,才能使不知价值取向的浮躁飘荡的心灵有所依归,使茫然无措的行为知所取向。对一个国家来说,这是一种根本意义上的价值观建设,对一个人来说,这是引领人生前行的价值导引。因此,建立与时俱进的价值哲学,或者说,确立时代发展潮流的价值本性、价值哲学,是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重要的途径。 首先,要重视价值哲学的世界观功能。价值哲学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对人类的价值追求产生影响,而最根本的作用在于它的世界观意义。哲学观点构成世界观的核心。人对世界的态度,即人对世界的评价和自我评价,以及确立人在世界中的地位,既构成一般哲学的世界观功能,也构成价值哲学的世界观功能。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会产生许许多多复杂的世界观问题,例如人在世界中的地位问题,人的未来、人的发展和作为有个性的人的命运问题,人的现时存在与过去存在的关系问题,以及对将来是否具有意义、人是否应该追求理想的问题,人应该追求的是怎样一种理想的生活模式的问题,等等,人或是力求在实践经验中,或是在著作中找到它们的答案。个人生命在历史无限的长河中是否具有意义,他对人类发展的贡献是什么?等等。这些问题涉及到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是否具有坚固的价值取向根基。人们总得回答这些问题。只有站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立场上,才能对它们作出真实的、令人信服的回答。价值哲学涉及的应该是这些根本问题,找到价值观所依据的一般原则和价值评价的最终根据,因而具有世界观功能。这种世界观功能,对于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甚至可以说具有最终决定的意义,而在我们现实的价值观教育中,这一块是非常薄弱的环节。 其次,要回答人的生活意义问题。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生活意义的问题,是个重大的问题。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者是相对的,更是统一的,我们必须把三者的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立足于作为意义和价值之源泉的日常生活世界,最主要、最直接地表现为人的生活意义的问题,表现为生活的世界观问题。生活意义问题的具体解决,总的讲,决定于将它们放在哪种世界观的范围内去考察。在目前的价值观中,生活意义范畴尚未占据其应有的地位,也就是说,作为科学的价值观教育最根本的方面——世界观方面尚没有得到应有的揭示。只有世界观问题的解决,才可能为人们解决极其复杂的人生问题开辟最正确的途径。 再次,要高度重视价值观教育。脱离具体的社会价值规则的价值观教育,是“有骨无肉”、空泛的价值观教育。价值观教育,必须以对“价值哲学”的世界观定位为前提,培养人做“有理想的人”,促进人性朝向一个理想的状态发展。价值观教育既要立足于现实性,同时又不能没有超越性:价值观教育要能使人从物质利害的冲突中超越出来,做一个富有精神内涵的人,或者一个具有真实人性的人,不断地促进自己从现实的状态、现实的人性向理想的状态、本质的人性发展。 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有着自身发展的规律,既要靠灌输、教育,更要靠实践、体验,要以培养人做“有理想的人”为前提。习近平总书记讲“革命理想高于天”,这是有深刻道理的。一个人的志向和一个社会的理想追求,总是与一定的价值观联系在一起的。一个人有了为个人奋斗的志向和理想,就会自觉培育和践行为个人奋斗的价值观;一个人有了为改革社会而奋斗的志向和理想,就会自觉培育和践行为社会而奋斗的价值观。大学生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更是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创造者。大学生的人生理想,不仅仅是知识学习、求职谋业、专业素养,更需要培育一种改造社会和世界的崇高志向和精神。只有与培育大学生的崇高志向、理想结合起来、统一起来,与培育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结合起来、统一起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才有肥沃的土壤。 (原载于《思想教育研究》201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