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声音]吴礼权:“官本位”文化严重阻碍创新
司空见惯的不正常现象 我们文化上的一些负面的东西已经严重阻碍了科技创新和社会风气,且举几例。 一是基金评审的一些乱象。就我所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评审情况可能稍微好一些,但社会科学基金评审的情况实在难以让人恭维。评审过程的整个程序好像是非常公正的,但实际情况往往是初审材料还未送到评委手上,一些被评审人的“公关”活动就紧锣密鼓地安排了。终审情况也是一样,终审专家人尚未到京,一些有办法的单位或个人的请托已经完成,真可谓“功夫在诗外”。 面子文化,特别是关系文化,对科学的伤害非常大。这是影响中国创新文化的重要因素。 二是“官本位”的文化传统影响极为深远。一位日本教授曾公开说过,中国有一句谚语叫“失败乃成功之母”,现在应该改成“成功乃失败之母”。为什么?他说中国有不少优秀的科学家刚刚取得一点成就,政府部门就马上给他戴上一顶乌纱帽,科学研究就此中断,从此“武功全废”。 如今,世俗观念包括“官本位”思想已经深深渗透进了我们的科学研究界。原因在于“官本位”带来了很多实际的现实利益,很多学者都主动或被动地趋而近之,甚至竞逐之。以致反过来影响了年轻学子,助长了整个社会风气的败坏。 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 如今中国大学里,每年招收的研究生数量很多,但究竟有多少是真正冲着科学研究本身来的?是真的对科学研究本身有兴趣、有热情,还是为了找工作、找饭碗?很多研究生读完学位后完全放弃了专业,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从政或从商。即使不得已走上科研的道路,他“人在曹营心在汉”,将一切都与利益挂钩,没有一种纯粹地“为科学而科学”的激情。对所从事的研究对象没兴趣,科学创新是无从谈起的。现代与未来,国家与国家的竞争,本质上就是国家之间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争,长此以往,后果会很严重。 中国人不缺乏智慧,那么为什么我们的创新能力不足呢?国家将创新能力提到战略层面予以强调,也正是看到了我们创新能力不足的现实。那么,这个现实又是怎么造成的呢?我觉得,说一千道一万,还应该归于现有的应试教育体制。 我儿子正在上初中,所以这些年我对中小学的应试教育弊端是有深切体会的。老师教学生做数学、物理、化学习题有套路,写作文也有套路。因为讲套路,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这样的孩子上了大学后从事研究能够培养出独立思考的习惯吗?我有一位数学系的教授朋友,经常跟我说起现在的数学系博士生独立思考能力的缺乏,只有做题的技巧。 自然科学研究虽然不同于文学创作,但同样需要有想象力,尤其是重大的科学创新。作文是一个有效培养学生想象力的着力点,只有从小培养想象力,才会有日后科学创造的思维。我们现在没有。现在这个应试教育的风气不改变,我们就永远培养不出对科学有热情的人。前段时间,上海一些高校与科研机构向中小学生开放实验室,结果中学生没有人感兴趣,只有一些小学生有兴趣。这件事再次清楚地说明,我们的中学生们对科学应有的兴趣都被应试教育消磨殆尽了。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 (摘自2014年11月16日《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