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当好支部书记(二)
第二章 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 我出来工作,可以有两种态度,一个是做官,一个是做点工作。我想,谁叫你当共产党人呢。既然当了,就不能够做官,不能够有私心杂念,不能够有别的选择。——邓小平 “干,才是马列主义;不干,半点马列主义也没有。 ”“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这是“铁人”王进喜的豪言壮语,喊出了建设新中国的“铁人精神”,就是为国家、为民族,敢于承担责任的忘我奋斗精神。今天,“铁人精神”仍然闪耀着金光闪闪的时代光芒,激励着每一个共产党员为党和人民艰苦奋斗、埋头苦干、无私奉献。党支部书记也要发扬“铁人精神”,“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要把嘴上说的、纸上写的、会上定的,变成具体的行动、实际的效果、人民的利益,也只有这样,才能把保民生、促发展、得实惠的好政策切切实实落到实处。 1.在其位,谋其政 ——想干事 清代一个县衙门口有这样一副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说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封建官吏尚能懂得一心一意为老百姓办实事的道理,何况我们共产党人呢?焦裕禄去世后,为什么人民至今还怀念他?因为他“情为民所系”;史来贺去世后,为什么老百姓至今难以忘怀?因为他“利为民所谋”;任长霞去世后,为什么万人空巷为她送行,因为她“权为民所用”。 北大教授季羡林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人来到世上,并不是来享受的,而是来履行责任的。 ”“在其位,要谋其政。”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你在这个位置上,你担任这个职务,就要做好你的本职工作。其实,这句话是告诉我们,无论职务高低,都要尽职尽责地在这个“位”上把事情做好,也就是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山西省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发展成集煤炭开采、旅游开发、生物制药、生态农业于一体的企业集团,短短 20年,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说起皇城村的巨变,村民们异口同声地称赞村党总支书记张家胜:勇于创新,敢于担当,乐于奉献。 1995年,张家胜担任村党总支书记后,深感“空着的袋子立不起来,没有实力的村子站不起来;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就必须首先发展经济。”怎样才能把经济发展起来呢?张家胜陷入了深思。皇城村地下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地上有清代中国第一文化巨族之宅——皇城相府,于是他就和支村“两委”成员确立了“煤炭工业立村、文化旅游兴村、科技人才强村”战略,使皇城村的经济走上了又好又快的发展之路。 2011年,皇城村总收入达到 30.5亿元,人均纯收入达到了 4.2万元,过上了就连城里人都羡慕的生活,受到当地群众的一致好评。 【背景知识】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语出《论语?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宪问》亦有此语。其旨“欲各专一于其职”(刘宝楠:《论语正义》)。也就是说,你在什么位置上,就要做好本分,不要越俎代庖,越过你的职位去做不该你做的事。孔子提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里面隐含着一个前提,就是“在其位,要谋其政”,先把你自己那个岗位上的事情做好,暂时不要操心别人的事。 不过,现实中在其位不谋其政的也大有人在。一些领导干部在工作上得过且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没有足够的干劲和热情,这样下去的话,到头来也就很难有所作为。 基层党支部书记要牢记“宁可站着来做事,不可坐着等事做”,要摆正自己的位置,端正态度,全心全意投入到工作中去,最大限度地为群众谋福利。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延吉市公园街道园辉社区党总支书记林松淑,以“为民、爱民、惠民”为宗旨,饱蘸深情地记满了 11本“民情日记”,时刻提醒自己和社区干部该为群众做哪些工作,解决哪些困难。她从点滴的小事做起,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例如,为解决留守儿童的抚养问题,林松淑注册成立了“保护儿童爱心协会”,争取到 11.4万元经费,将 260名儿童纳入救助范围。她还定期走访居家老人,社区有一位老人崔永男多年卧病在床,林松淑和社区干部每天轮流护理照顾,直到老人去世,又帮助办理了后事。老人生前常说:“单位破产、子女出国、老伴体弱多病,除了林书记再没有别的亲人了。”“民情日记”记载了为居民办的近万件实事、好事,激发了社区干部为民服务的热情,得到了群众的衷心拥护和爱戴。 “群众可以闲着,干部永远不能闲着。”基层党支部书记要有“没事找事做”的想法,万不可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念头。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河南新乡县七里营镇刘庄村在老书记史来贺带领下,始终走在全国农业战线的前列。在刘庄,老书记史来贺领导全村奋斗了半个世纪,把刘庄建成了全国农村基层组织的一面旗帜。 2003年春,史世领被刘庄村民推为新的掌舵人,带领刘庄继往开来,再创大业。刘庄已有太多的光环,如何守好老一辈创下的基业?如何保持集体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上任之初,已经担任华星药厂厂长十多年的史世领彷徨过。深思熟虑后,他认为,“创业难,守业更难;要想守好业,就要创新业。”熟悉医药产业的史世领决定做强做大医药主业。他运用市场化运作模式,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先后入股北京、上海等地企业,并与沿海发达地区进行企业合作,总投资 10.8亿元,成功组建了河南绿园药业有限公司,搞起股份制,资本运营实现了新突破。目前,刘庄已基本形成了以农业为基础,以高科技产业为先导,其他产业配套发展的新格局。 2010年,刘庄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26000多元,户均存款超过 20万元。此外,村民还免费享受住房、教育、医疗、用电、吃肉、吃菜、喝奶等近 50项福利。史世领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要把刘庄带富”的使命,让刘庄这面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旗帜高高飘扬。这一切成绩的取得,靠的就是实干,靠的就是要造福一方百姓的精神。 2.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会干事 想干事不等于干成事,关键是要会干事。毛泽东曾把会干事比做过河的“桥”或“船”,他说:“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在实际工作中,真正做到会干事并不那么容易,这要求干事的人敢干而不蛮干,苦干而不傻干。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基层党支部书记在工作中,要多角度分析和思考问题,特别是要紧密联系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努力改进工作方法。 常言道:“牵牛要牵牛鼻子。”支部书记的工作,要牵住群众利益这个“牛鼻子”,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从看得见、摸得着、见成效的事情做起,扎扎实实地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把人民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组织的周围。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燕子山小区社区党总支书记于永峰说:“工作‘千条线’,社区只有党总支一根‘针’,我就是这根‘针’的‘针头’,不管社区工作多苦多累,只要群众需要我,我都会一如既往地‘扎’下去。”他创新工作思路,打造“社区十分钟生活服务圈”,与 200多家服务单位签订协议,将家政服务、各类缴费、法律咨询等 15大类服务“打包”上网,使居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便捷的服务。 开展日常工作还要有所侧重,在解决问题时要透过现象,认清本质,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更不能因小失大,得不偿失。广西壮族自治区上林县西燕镇云灵村党支部书记韦展忠常说:“百姓生活无小事,为民干事、干成事是自己的大事,是自己的职责。”从 2005年开始,韦展忠担任党支部书记,他根据本村闲田、旱地多的优势,确定了种桑养蚕的致富项目。挨家挨户动员群众,对缺乏启动资金的农户,他主动争取到县信用联社的大力支持,通过努力,群众积极响应号召,并初次尝到了种桑养蚕带来的甜头。第二年,云灵村桑树种植亩数已发展到 1800亩,涌现出了许多养蚕大户和能手,很多群众通过种桑养蚕走上了致富之路。 “只要思想不滑坡,方法总比困难多。”基层党支部书记开展群众工作时要作好思想准备,要充满信心,不能一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而应该迎难而上。我们要充分挖掘个人潜能,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利用手中有限的资源创造出让群众满意、让世人惊叹的成绩。 1997年刘春海当选天津市北辰区双街镇双街村党总支书记时,面对的是这样一个烂摊子:村级组织涣散、管理混乱,卫生状况脏乱差,村属 9个企业 8个亏损,连电费都交不起。刘春海下定决心:“就是拼出一条命,也要带领群众闯出一条致富路。”他连烧了“三把火”:一是电表入户,解决村民无度用电问题;二是村容整治,解决脏乱差问题;三是企业改制,解决村企亏损问题。踢开了头三脚,他赢得了广大村民的信任和拥护。在他的带领下,双街村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 2011年全村实现销售收入 51亿元,村民人均年收入由 2000多元增长到了 2.8万多元。 支部书记要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气魄,努力将心中的美好蓝图构筑成巍巍大厦。有一首诗说得很好:“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支部书记要以这首诗时时激励自己。从 1993年起,李焕然担任湖南省长沙县江背镇印山村党委书记,他力排众议,下决心扩大村办企业规模,随着一条条世界一流生产线的上马,企业“芝麻开花节节高”。在他的带领下,印山村濒临破产的小水泥厂,如今已发展成为下辖 10多家企业的印山实业集团,成为全省水泥生产行业的“大哥大”。他掌控的印山实业集团,下辖印山台水泥有限公司、建材有限公司、彩色水泥公司、机械制造公司、纺织包装厂、家具厂等。 2000多人的小小印山村,工农业总产值突破 10亿元大关,人均年收入 2万元,成为名副其实的“三湘第一村”。 3.不摆花架子,干出好样子 ——干成事 基层党支部书记要放下架子,摆低姿态,到群众中去,要“串百家门、问百家事、知百家情”,多渠道密切联系群众,掌握社情民意,听取群众意见,绝不能脱离群众。大话、空话、套话说不得,要多干实事、好事、小事。我们要记住,所有工作的目的都是为了让群众满意,想让群众满意就必须干出一个好样子来,而不是整天摆官架子。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俭学街社区党支部书记荆小娣,九年来不变的轨迹就是终日奔波在一线,加班加点常态化,对待群众像亲人。留守儿童的学习无人监督,她就积极组织志愿者服务队在每周二、四、六定点为辖区困难家庭的孩子、留守儿童辅导功课;社区老党员张希平深夜突发疾病去世,她知情后忙跑到家中慰问,并组织党员志愿者以社区党组织的名义为张希平开了追悼会。本着“务民、利民、安民、乐民、为民”的服务理念,俭学街社区创新一直走在前头——“一站式服务”、“社区服务站”、“民安调解室”、“心理疏导工作站”、“医疗卫生服务站”等服务平台不断推出。荆小娣以自己无私的奉献和辛勤的工作赢得了居民的信任和拥护,被居民亲切地称为“小巷总理”。她说:“我们是居民选出来的,居民是我们的根,群众信任我们,我们就要真诚地为群众办事。 ” 做事情要实在,不能只说不做。遇到问题,要结合具体情况多加分析,充分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一旦确定好方案,就要果断执行,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采取实际行动完成工作。“说到就要做到,要做就做最好。”既然干了,就要干出个样子来。不能光喊空口号,不干实事。群众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不能有丝毫懈怠。要有持之以恒的决心,做到有始有终。滕头村,浙江省奉化市萧王庙镇一个只有 314户、 767人的小村。三十年前这里还是个远近闻名的穷村,传唱着“田勿平、路勿平,亩产只有两百零,有囡不嫁滕头人”的民谣。滕头村虽小,但因为穷,很早就出名了,是前任老书记傅嘉良拉开了“一犁耕到头”的创业序曲,他们十几年如一日地“垦荒”,终于“垦”出了名堂,如今滕头人不但有吃、有住、有钱花,而且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1997年,傅企平从老书记手中接过担子,他把自己比做一条耕地的铁犁,指着村口墙上镌刻着的那条“一犁耕到头,开拓创新永不休”的标语,他说:“这就是滕头的精神。干事业既要像一条耕地的铁犁,保持艰苦奋斗的本色,更要与时俱进,不断超越自己。”“在基层工作,一定要静下心来做实事,不能只是装装样子,而要全心扎根农村、心系百姓,甚至奉献一辈子。”如今,该村没有一家贫困户,花园式的村庄、江南的田园美景吸引着国内外成千上万的游客。“田成方,屋成行,清清渠水绕村庄;橘子堤,葡萄河,绿树成荫花果香。” 有一个名叫《做事的与不做事的》绕口令,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今基层工作中并不少见的一种消极现象。这种消极现象,在我们的基层工作中是必须要避免的。乐于做事,善于做事,做成事情,应该是每一个基层干部工作的方向。 【绕口令】做事的与不做事的 做事的永远做事,不做事的永远不做事;做事的主动找事做,不做事的有事也不做;做事的有做不完的事,不做事的无事可做;做事的做了大事也认为是小事,不做事的做了小事也会吹成是了不起的大事;做事的整天埋头做事,不做事的整天看人做事;做事的不“关注”不做事的,不做事的总喜欢评论做事的;做事的总把不做事的指责不当回事,不做事的最爱无事找事搞得做事的做不成事。 人活在世上就必须要做事,因为人的素质要在做事中形成,人的潜能要在做事中发掘,人的追求要在做事中实现。不劳而获的思想要不得,总想着天上掉馅饼,最终只会一无所得。干是真理,是真功,是行动。基层党支部书记要发扬“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奉献精神,“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做到“在其位,谋其政”、“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不摆花架子,干出好样子”,切切实实为基层工作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典型案例】永远在小岗村的第一书记沈浩 又到了葡萄丰收的季节,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村民隔三差五总会给沈浩墓前送去几串葡萄、几根香烟,乡亲们想念这位下派到小岗村的第一书记。 2004年2月16日,作为安徽省第二批选派干部,沈浩是迎着不信任甚至冷漠的目光穿过小岗村牌楼的。“一年越过温饱线,二十年没过富裕坎”,曾是小岗村的真实写照。当时小岗村集体负债4万多元,村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交通闭塞,环境卫生差,村民普遍还住在上世纪盖的小平房里。人们怀疑,这个省财政厅来的干部,白白净净的,他能改变小岗的面貌吗? 沈浩在日记中写道:“小岗村发展面临的矛盾和困难肯定很大,但存在的机遇也很多。我相信通过自身的努力,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不怕吃苦,严格要求自己,在这三年的时间里,小岗一定会发生很大变化,小岗人也一定会富裕起来。” 从此,他就成了小岗人的主心骨,时刻践行着自己的诺言和职责。起早贪黑,沈浩把全村 108户人家的板凳坐了个遍。一个月下来,他心里有了数,召开了村“两委”会议,提出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是当务之急,而目前村民意见最大的就是友谊大道东边 1200米长的泥巴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但大家一算账:如果通过招标修路,最少需要 58万元,而政府拨下来的资金只有 50万元,明显不够。沈浩听取了大家的意见,决定带领村民自己干。 没有技术人员,请!没有设备,借!村民们分成四班,歇人不停工,大家唱着歌,喊着号子,越干越起劲。沈浩在工地上和村民们一起扛水泥、拌砂浆,什么脏活累活都干。有一次,沈浩在即将收工的时候看见一桶水泥泄漏在地上,身边却没有任何工具,情急之下,他就把袖子一挽,双手插进水泥,用手将水泥一捧一捧地装回桶里。路修完后一算账,加上多修的两条水泥岔道,人工加材料总共才花了27万元,参与修路的村民每户还挣了1000多元。 村民们的眼睛亮了,这个人还真是来干实事的。在六年的下派时间中,沈浩带领群众修路,引导村民发展现代农业,为小岗引进先进工业,将“一年越过温饱线,二十年没过富裕坎”的小岗村一步步引上了快速发展轨道。 村里的现代农业归功于他富有远见的规划。2006年,在村民纷纷质疑农村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模式时,沈浩默默承受着各种非议,挨家挨户向村民耐心解释。最终,小岗村 1800亩土地有 600余亩得以顺利流转,村里发展起粮食、葡萄规模种植等现代农业。村民严俊昌在这场“改革”中尝到了甜头。他一个人承包了200亩葡萄园,每亩收益是种粮的 10倍。严俊昌父子逢人就讲:“现代化农业是小岗人的救星。” 落户于小岗的GLG等现代工业见证着他辛勤的奔走。2008年12月25日,美国GLG董事局负责人来到小岗考察投资,沈浩与他们一直商谈到当天下午,送走客人后,他又参加广州从玉菜业集团的投资商谈会直至傍晚。晚上刚坐上饭桌,沈浩就接到 GLG集团相关负责人要求在明光市进一步商谈的电话,于是,他又马不停蹄地赶往明光,午夜12点结束会谈后,沈浩带着一身疲倦、冒着漫天大雪回到小岗。 小岗村一天天在变化:路好了,自来水通了;学生们有了新操场、新课桌、新校服;党员活动室、卫生服务中心和档案室建起来了,大包干纪念馆、“当年农家”茅草屋迎来了天南地北的游客,“农家乐”的生意越来越红火,一家又一家企业落户小岗…… 沈浩三年下派期满,小岗的村民舍不得他离开,就像当年“大包干”一样,朴实的小岗人在请求沈浩留任的请愿书上按下98个鲜红的手印。沈浩被感动了,他说:“我是农村长大的,了解农民的难处,就让我再干三年吧!” 有人不理解,一个省城大机关的干部,放弃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来到农村,图个啥?沈浩的回答是:“我是党员,人民的需要就是我的岗位,党的决定就是我的选择。 ”2009年11月6日,小岗村第一书记沈浩因积劳成疾,猝逝于他在小岗那间破旧的宿舍里,年仅45岁。第二天,小岗的村民们又为他按下了手印。他们对他的家人说:“沈浩是为我们小岗累死的,希望你们同意把他永远留在小岗,看着小岗越变越好。 ” 【案例启示】 科学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和要求。对于基层带头人来说,唯有找准适合本地的科学发展之路,才能不辜负群众的信任和期望。作为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沈浩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带领干部群众经过六年探索与实践,找到了一条适合小岗科学发展的新路,一举打破了小岗村“一年越过温饱线,二十年没过富裕坎”的窘境,推动小岗人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赢得了群众真诚的支持和拥护,被誉为小岗村的“顶梁柱”、小岗人的“主心骨”。 【延伸阅读】 1.毛泽东:《愚公移山》,《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 2.胡锦涛:《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2004年1月12日)。 【深度思考】 1.作为党支部书记,如何理解“无功便是过”? 2.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谈在为民办实事的过程中遇到过的主要困难是什么? 3.谈谈对胡锦涛这段话的理解:“要大力发扬求真务实精神。正确的决策、好的工作思路,必须有良好的工作作风来保证其贯彻落实。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发扬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好作风,不图虚名,不务虚功,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把各项决策和工作落到实处,以求真务实作风保证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