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袁贵仁:努力建设一批新型高校智库 服务党和政府科学民主决策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党和政府科学民主决策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强智库建设多次作出重要论述,突出强调了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肯定了我国智库建设取得的成绩,同时也深刻指出当前智库建设面临的挑战和问题,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推进科学决策、加强智库建设的新认识,具有很强的战略性、时代性和针对性。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就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进行了深入阐释,对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主要任务和具体措施做出了全面部署。《意见》的出台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的重大举措,为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强大动力。


  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面临深化自身改革和推动世界发展的双重使命,迫切需要一批能够广泛参与全球竞争的新型智库,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服务国家战略决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增强国际话语权等提供有力支撑。


  首先,建设新型智库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迫切需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需要我们及时总结改革发展经验,深入研究重大战略问题,阐释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解答群众思想困惑,引导社会舆论走向。为此,必须建设一批新型智库,为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提供强有力的学理支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其次,建设新型智库是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迫切需要。当前,我国正经历着空前广泛的社会变革,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攻坚期,决策的复杂性、艰巨性前所未有,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创新管理方式、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的任务更为紧迫,对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的要求更高。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迫切需要建设一批新型智库,围绕“五位一体”总布局和“四化同步”新任务,提出具有科学性、综合性、战略性的理论支撑和政策建议,为破解改革难题、建设法治中国提供智力支持。


  再者,建设新型智库是增强我国国际话语权的迫切需要。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宝贵的资源,是思想力和创造力的集中体现。经过三十余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大国地位日益彰显,国际影响显著提升,为全球经济增长、消除贫困与和平发展做出卓越贡献。智库在传播国家价值理念、凝聚社会共识、引导国际舆论等方面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迫切需要建设一批能在国际舞台提出“中国主张”、阐释“中国理念”、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的新型智库,为进一步增强国际话语权发挥关键作用。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以服务党和政府科学民主决策为宗旨,以战略问题和公共政策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研究咨询机构,承担着咨政建言、理论创新、舆论引导、社会服务、公共外交的重要功能。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要准确把握其鲜明特点。一是坚持正确导向。要坚持党管智库,确保智库遵守国家宪法法律,始终以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为根本出发点,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加强和规范智库管理,创造积极向上的舆论环境,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二是体现中国特色。要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紧密结合中国实际,体现时代要求,突出中国特色。既要有国际视野,学习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智库建设成功经验,又要立足中国国情,绝不能简单照抄照搬西方智库模式。三是突出专业高端。新型智库以提供决策咨询服务为主要功能,长期从事某一领域的专门研究,应具备显著的专业性和持续性。不同类型智库应结合自身实际,凝练主攻方向,发挥专业特长,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政策研究,形成独特的综合研判和战略谋划能力。四是提高成果质量。新型智库要紧扣国家急需,拿出高水平、建设性、切实管用的政策建议,形成质量高、效果好、针对性强的研究成果,让智库的“文章”变为政府的文件,让智库的“谋划”变为组织的规划,让智库的“言论”变为社会的舆论,让智库的“对策”变为党和政府的决策。五是创新组织管理。遵循智库发展规律,推进不同类型智库建设从分散向集聚转变,从封闭向开放转变,从单兵作战向联合攻关转变,促进跨学科、跨部门、跨地区的优化组合,不断激发智库的创新活力。要建立智库与政府实务部门联系沟通机制,定期开展合作研究,搭建互联互通的信息共享平台,畅通信息获取及反馈渠道,使决策咨询意见得到及时的评估、反馈和运用,有效提高研究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中央高度重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充分肯定高校在智库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意见》把高校智库作为构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提出推动高校智库发展完善的相关举措,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国高校聚集了80%以上的社科力量、近半数的两院院士,以及规模庞大的研究生本科生队伍,学科门类齐全,学术积累深厚,对外交流广泛,具备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良好条件和独特优势。为党和政府提供高水平决策咨询服务,既是衡量高校综合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的重要标准,更是高校自身的职责所在、使命所系。近年来,高校紧密围绕国家需求,积极建言献策,一批优秀成果及时转化为政府决策和政策。2011—2013年,高校社科界为党和政府及企事业单位提供咨询报告26530份,累计有14043份被采纳。高校法学专家参与了《物权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等几乎所有重要法律的起草和修订工作。高校科技专家和研究机构为国家行业产业发展、科技战略规划提供了有力支持。教育部社科委、科技委、专业学会、研究中心向有关部门呈报了系列专家建议。2011年以来,重点培育和建设了司法文明、南海问题、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出土文献与古代文明、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等一批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协同创新中心。同时,进一步深化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管理方式和组织形式改革,推动基地总体上向问题研究导向转型,这些都为高校发挥智库作用、推进智库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高校智库建设仍明显滞后,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比还存在很大不足,有分量、有影响的智库很少,结构也不尽合理,每年提交的咨询报告对重大决策产生影响也较少。根本原因是问题意识不强、联系实际不足、改革力度不够。


  去年2月,教育部印发了《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明确提出,紧扣国家重大需求,整合优质资源,创新体制机制,形成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的高校智库发展格局。面对新形势新要求,高校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把落实《意见》要求与深入贯彻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智库建设系列重要论述精神结合起来,以服务党和政府科学民主决策为宗旨,以深化综合改革为动力,以提高建言献策质量为根本,进一步明确高校智库功能定位,加强高校智库建设整体规划和科学布局,统筹整合优质资源,启动高端智库建设试点,重点打造一批国家急需、特色鲜明、制度创新、引领发展的高端智库,推动高校智库服务能力整体提升。


  第一,把研究解决重大现实问题作为主攻方向。围绕党和政府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出思想、谋战略、提对策,是智库的根本功能。一是聚焦国家急需和人民期盼。围绕“五位一体”总布局和“四化同步”新要求,确定主攻方向,力求在一些关键领域、关键环节以及亟待解决的问题上取得重大突破。二是建立需求对接新模式。邀请实际工作部门直接参与、共同确定重点任务,联合组建研究团队,从源头上解决科学研究与决策需求脱节的问题。三是建立重大决策跟踪机制。密切关注,全程跟踪,及时提供动态监测、实时预警、效果评估和信息反馈。


  第二,把产出高质量成果作为核心任务。能否拿出实用、管用的政策建议,是衡量智库水平的重要标志。发挥智库作用,建设新型智库,必须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理念。一是着力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积极创造条件,选拔推荐优秀学者到国际组织任职,到实际部门挂职,参与政策制定,推动人才在实践中锻炼成长,增长才干。二是加强战略预测研究。做长线、谋长远,就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超前研究,提供决策储备。三是推动方法创新。综合运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方法手段,建设决策模拟和数据采集分析系统,为提高咨政服务质量提供方法和数据支撑。四是规范成果发布。定期报送高水平专家建议,及时提供理论分析和政策建言,适时发布研究报告,主动引导社会舆论。


  第三,把创新体制机制作为改革重点。建设新型高校智库,关键在于深化综合改革,激发创新活力。一是改进评价办法。建立以政府、企业、社会等用户为主的评价机制,把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实际贡献作为核心标准,加强绩效评估。二是大力推动协同。强化校府、校校、校所合作,建立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深度融合的协作机制,改变封闭分散、各自为战的局面,推动高校建设一流智库。三是改革管理方式。根据新型智库特点和发展需求,建立第三方遴选、协议制管理、后期赎买式资助、实际用户评价、动态流动新机制,在研究生招生、经费投入、项目支持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在组织管理、人员评聘、科研活动安排等方面赋予更大的自主权,建立健全政策指导到位、保障措施得力、责权关系清晰、有利于激发智库活力的管理机制。

(来源:人民日报)



复旦大学党委党校办公室 版权所有
 上海市邯郸路220号 邮编:200433Email:dangxiao@fudan.edu.cn
  电话:021-65643223021-65643221传真:021-65643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