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热点]科技“成果”为何多成“陈果”?

——代表委员为科技成果“入市难”开药方


    新华网北京3月10日电(记者姜潇、余晓洁、彭卓)科研成果走不出实验室,企业盼不来先进生产力……多年来,科技成果“入市难”问题,成为制约科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现实动力的顽疾。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代表委员也围绕科技成果“入市难”问题展开热议并开出“药方”。

    科技成果丰硕转化率却低,梗阻在哪?

    “我国国际科学论文数居世界第二位,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居世界首位和第二位……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0%左右。”这是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3》的统计数据。

    报告还显示,我国有超过324.7万研发人员,居世界首位;研发经费长期处于快速增长通道,超万亿元,居世界第三位;但科技创新能力仅排世界第19位。

    一面是庞大的科研队伍和位居世界前列的专利成果,一面却是尴尬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和创新能力的不足。多年来,我国一直存在着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力、不顺、不畅的痼疾。

    “经济科技‘两层皮’的问题长期没有解决。”沈阳某中央直属科研院所研究室负责人王先生告诉记者,一些高校或科研院所重视用科研成果获得职称评定,却对成果的产品化、商品化观念淡漠,造成有价值的科技成果变成无价值的知识沉淀。

    “科技成果转化‘梗阻’在于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的脱节。”全国政协常委、广西社会主义学院院长刘慕仁说,目前研发的科技产品在技术工艺、生产模式和管理方法等方面,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没有解决企业面临的实际难题。

    让主角登台唱戏,科研人员也能成为“百万富翁”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以体制创新推动科技创新”。

    全国人大代表、南开大学校长龚克说:“当务之急是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面向市场的产学研相结合的体系。这其中,企业的主体地位是关键,要让‘主角’真正唱起来。”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吴晓灵认为,让科技成果顺利转化,关键取决于三个要素:一是科技成果的权属要明确;二是对科技人员的激励机制要到位;三是政府要为成果转化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两会召开前,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审议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正案草案。此次修法,完善了对科技人员的奖励制度,将有效调动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助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把国家创新驱动的“新引擎”发动起来。

    刘慕仁说,正如政府工作报告中所说,“要加快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使创新人才分享成果收益”。今后,随着相关奖励政策的明确,一批科研人员将通过转化成果成为“百万富翁”“千万富翁”。

    “创客”发力,让科技创新与市场对接永续“接力”

    政府工作报告在回顾2014年工作时说,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电子商务、物流快递等新业态快速成长,众多“创客”脱颖而出,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

    去年9月24日,中国的“硅谷”中关村协同创新服务平台正式开启,包括清华科技园、北大科技园等13家“创新驿站”、近50位“创新导师”获得认证,推动形成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一站式平台,成为我国科技领域体制机制创新的“中关村模式”。

    “‘创客’一词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亮相,是政府顺应网络时代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形势,旨在让创业创新蔚然成风。”龚克代表说,

    “去年底,南开大学面向整个天津市开展了‘圆梦津城’首期创业班,20个大学生创业项目当即得到天使投资人的青睐,顺利获得第一桶金。”龚克说,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创客”正成为一股促进科技创新与市场对接的强大力量。

    全国人大代表、西北大学副校长陈超认为,创新不仅仅是科技人员的事,社会生活各方面都存在创新的可能,特别是在科技创新被高度重视的今天,中国的草根“创客”们正迎来最好的发展机遇。

采访中,多位代表委员提出,国家可加大相关政策扶持,大力发展市场化、专业化的“众创空间”,实现创新与创业、孵化与投资相结合,打造经济发展新的“发动机”。

来源:新华网



复旦大学党委党校办公室 版权所有
 上海市邯郸路220号 邮编:200433Email:dangxiao@fudan.edu.cn
  电话:021-65643223021-65643221传真:021-65643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