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习近平系列讲话的哲学底蕴
作者简介:曲跃厚,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学院教授;李步前,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学院讲师 内容提要: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其唯物论底蕴是实事求是,辩证法底蕴是对立统一,认识论底蕴是实践第一,历史观底蕴是群众史观。 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内容丰富,思想深邃,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讲话中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代中国时代精神的精华。学习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应在把握其精神实质特别是其哲学底蕴上下功夫。 一、实事求是: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的唯物论底蕴 哲学是世界观,是对世界总的根本的看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其最基本的原理是: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毛泽东用中国语言把这一原理表述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的唯物论底蕴。 (一)坚持实事求是,必须从实际出发 实事就是客观实际。坚持实事求是,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而不是从头脑和教条出发。用习近平同志的话来说,就是必须“脚踏实地”,“把情况搞清楚”[1]。 从实际出发,最重要的是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当代中国最大的实际出发,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初级阶段,是一个时间跨度较长的阶段。把握这一实际,既要把握其主要矛盾,又要把握党在这一阶段的基本路线,还要从历史和现实相统一的角度把握中国的特点。关于中国的特点,习近平同志指出:第一,中国是有着悠久文明的国家;第二,中国是经历了深重苦难的国家;第三,中国是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第四,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2]脱离了初级阶段这个总依据,我们党就不可能提出科学的思想理论观点,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作出符合实际的决策部署。所以,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这是我们想问题、作决策、干事情的基本前提。 从实际出发,还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个实际,这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个时间跨度相对较短的实际。我们党提出“重要战略机遇期”已经有十多年的时间了,习近平同志多次谈到,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都发生了新的变化。这些变化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外交等多个方面,比如在经济上,由于金融危机等原因造成的经济低迷成为世界经济的一种常态,市场需求成为全球竞争最稀缺的资源。这一变化表明,我们现在面临的机遇,不再像以往那样是简单地纳入全球分工体系、扩大出口、加快投资的传统机遇,而是倒逼我们扩大内需、提高创新能力、转变发展方式的新机遇。习近平同志指出的当前国际形势发展的“四个态势”即:第一,国际体系进入加速演变和深度调整时期;第二,我国周边特别是海上方向安全面临的现实威胁呈上升趋势;第三,世界新军事革命加速发展;第四,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任务更加艰巨[3],对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个实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习近平同志的这些重要论述表明,在当代中国,坚持唯物主义,坚持实事求是,就是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和重要战略机遇期及其内涵和条件的新变化出发,否则就是唯心主义即主观主义、教条主义、本本主义。 (二)坚持实事求是,必须调查研究 实际情况是通过调查研究得来的,调查研究是贯彻实事求是的基本途径。用习近平同志的话来说,调查研究“千万省略不得,马虎不得”[4]。 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调查研究。他在浙江工作期间就多次谈到调查研究的问题,仅《之江新语》收录文章中直接涉及调查研究的讲话和文章就有好几篇。他强调,调查研究务求“深、实、细、准、效”:要深入群众,深入基层;作风要实,真正做到听实话、摸实情、办实事;认真听取意见,深入分析问题,全面掌握情况;善于发现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规律性的东西;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出实招,见实效。 (三)坚持实事求是,必须着力解决问题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是时代的口号。习近平同志坚持实事求是的一个鲜明特点是强调突出问题导向、着力解决问题。他强调:“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好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5] 从哲学的角度看,一要解决世界观的问题、理想信念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的问题,是总开关、总阀门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精神缺“钙”,得“软骨病”,进而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二要解决“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八大闭幕后主持召开的新一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会议上,就向全党全国人民和全世界郑重宣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鲜明地表明了我们党决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和封闭僵化的老路的坚定决心。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实事求是、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三要解决群众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6],而“‘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7]。 习近平同志之所以如此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调查研究、解决问题,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是一个唯物主义者。这种实事求是的品格和态度,就是他的唯物论底蕴。 二、对立统一: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的辩证法底蕴 哲学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方法论就是人们运用世界观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最基本的原理是: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无限发展的,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规律是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一)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我们就会发现,当代中国充满了矛盾。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是一个大国,“从东部到西部,从地方到中央,各地各层级方方面面的差异太大了”[8]。差异就是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用矛盾即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这种看问题的方法,就是从两个方面而不是一个方面看问题,说两句话而不是说一句话,用两手抓而不是用一手抓,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而且,特别要注意的是,哲学上的“二”不是数学上的“二”,哲学上的“二”就是“多”,因为任何事物都是多样性的统一。换言之,客观事物有几个方面就要从几个方面看,有几个方面就要从几个方面抓。例如,习近平同志从十一个方面即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而不是从一、二个方面谈到了国家安全问题。他强调,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必须既重视外部安全,又重视内部安全;既重视国土安全,又重视国民安全;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既重视发展问题,又重视安全问题;既重视自身安全,又重视共同安全。[9]这种两极相通、亦此亦彼的辩证方法,和那种两极对立、非此即彼,“要么计划经济,要么市场经济”的形而上学方法,是完全对立的。 (二)抓主要矛盾、“牵牛鼻子” 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但各个矛盾、同一矛盾中各个方面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习近平同志强调,在当代中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没有变。这就抓住了当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牵住了中国发展的“牛鼻子”。当前,要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习近平同志关于改革重点的相关论述体现了他抓主要矛盾、“牵牛鼻子”的高超领导艺术。 习近平同志指出,我国的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现在同过去相比,改革的广度和深度都大大拓展了。这就要求我们在全面深化改革时,必须牵住牛鼻子,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落一子而全盘活的改革上用力,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他强调:“经济体制改革仍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仍然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10]这是因为,一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首先就要改革生产关系即经济体制,发展仍然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根本和关键;另一方面,我们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不是计划经济的条件下搞改革,这就要求必须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让市场而不是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注重讲辩证法、两点论,让“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发挥好作用,努力形成两者的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三)统筹兼顾、学会“弹钢琴” 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应慎之又慎。抓主要矛盾可以为解决其他矛盾创造有利条件,但不能代替其他矛盾的解决。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统筹好各个矛盾和矛盾的各个方面,把各种矛盾解决好。习近平同志强调,在改革的方向上,必须坚持正确方向,不能改的东西,如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军事制度等,坚决不能改,决不能犯全局性、颠覆性、根本性的错误。在改革的方法上,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既大胆推进又稳扎稳打,既敢于突破又循序渐进,既不落后时代发展又不超越现实阶段。在改革的步骤上,必须把改革、发展、稳定统一起来,把摸着石头过河与加强顶层设计统一起来,把加强微观探索与宏观思考有机结合起来,把握好改革的时机、力度和节奏,把握好各项改革任务的关联性和耦合性,避免畸轻畸重、顾此失彼。习近平同志曾讲到:“在中国当领导人,必须在把情况搞清楚的基础上,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突出重点、带动全局,有的时候要抓大放小、以大兼小,有的时候又要以小带大、小中见大,形象地说,就是要十个指头弹钢琴。”[11] 习近平同志关于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抓主要矛盾、“牵牛鼻子”,统筹兼顾、“弹钢琴”的这些重要论述,处处闪耀着唯物辩证法的光辉。这种对立统一的方法和智慧,就是他的辩证法底蕴。 三、实践第一: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的认识论底蕴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实践论,其最基本的原理是:实践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标准。 (一)认识真理必须有正确的思维方式 认识论讨论的是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问题。人的认识是能动的过程,其直接的目的是认识真理、把握规律。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有正确的思维方式。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中包含了多种正确的思维方式,如科学思维、辩证思维、战略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历史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等。综合地运用这些思维方式,是我们认识真理、把握规律之必不可少的基本途径。其中,习近平同志关于底线思维方式的重要论述是一个突出的亮点。 底线,又称红线、下线,即最后的不可逾越的界线。在哲学上,底线和质、量、度密切相关。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度是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限度。在度的两端,有两个界限即上限和下限,哲学上叫关节点或临界点。底线就是下限。在度的范围内即在上限和下限之间,事物的质保持不变。一旦超出界限,事物的质就会发生变化。因此,为了保持我们所需要的特定的质,使事物向前发展而不是向后倒退,必须坚守相应的底线。这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必然要求。习近平同志讲道:“有位老领导当年跟我说,我们执政的同志始终要把三件事放在心上:五千年的优秀文化不要搞丢了,老前辈确立的正确政治制度不要搞坏了,老祖宗留下来的地盘不要搞小了。”[12]这其中就蕴含着底线思维方式,比如,放弃了“一寸领土”这个量,就丢掉了“国家主权”这个质。底线突破了,事物的质也就发生了根本变化。可见,要保持事物的质,底线是决不能突破的。 正是基于底线的这种哲学意蕴,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立足最复杂最困难情况,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特别是在涉及国家核心利益的原则问题上,我们没有退路,必须坚守底线、坚决斗争。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决不放弃维护国家正当权益、决不牺牲国家核心利益。任何外国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习近平同志关于底线问题的深邃思考,是他作为党和国家及军队最高领导人强烈的党的意识、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危机意识、责任意识、使命意识的具体体现,深刻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必须坚守的一系列底线的问题,丰富深化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和执政规律的认识,是闪耀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光辉的真理性认识。 (二)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认识真理、把握规律,只是认识之能动过程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步骤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这是认识的根本目的,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其他旧哲学的根本区别之所在。习近平同志指出:“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领导干部加强学习,根本目的是增强工作本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说的就是反对学习和工作中的‘空对空’。”[13]他特别赞赏“一步实际行动胜于十打纲领”、“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这样两句名言,并提出要吸取我国历史上赵国赵括“纸上谈兵”、两晋学士“虚谈废务”和苏联作家柯涅楚克在话剧《前线》中塑造的那个夸夸其谈的战地记者“客里空”的教训,强调不干则已,干则必成。实践与否、干与不干、真干还是假干,从根本上说是一个党性问题,是区分真假马克思主义者的试金石。 实践第一,要努力增强本领。当前,我国发展改革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一些同志在这些新情况新问题面前,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致使许多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越发展,越强大,遇到的阻力就越大,风险就越多。这是我国由大到强发展进程中无法回避的挑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绕不过去的门槛。但是,风险和挑战虽不可避免,也并不可怕,关键看我们有没有克服它们、战胜它们、驾驭它们的本领。而增强本领的唯一的办法,就是加强学习,既向书本学,又向实践学;既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又在实践中增长解决问题的新本领,通过增强本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他强调,实践第一,还必须狠抓贯彻落实,做到务期必成。要发扬“钉钉子”精神,咬定青山不放松,决不能虎头蛇尾、有始无终。要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做到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善始善终,善做善成。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意识和夙夜在公的责任意识抓落实,绝不能等待观望、急功近利。要坚持“常”“长”二字,经常抓、抓反复,决不能抓一阵子松一阵子,热一阵子冷一阵子。通过真抓实干,做到务期必成,否则,“再好的蓝图也是镜中花、水中月”。 习近平同志关于认识真理、把握规律,不尚空谈、注重实干的这些重要论述表明,他是一个追求真理、探索规律的实践家、实干家。实践第一,这就是他的认识论底蕴。 四、群众史观: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的历史观底蕴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一生最伟大的发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最基本的原理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一)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历史唯物主义所说的“物”是社会存在,其中最重要的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在生产方式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力,而人是首要的生产力。这里的“人”,主要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大多数人即人民群众。可见,历史唯物主义就是群众史观。 唯物史观即群众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富创见的学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人民群众在历史上是没有地位的。在黑格尔那里,群众乃是一群没有理性的“群盲”;在古斯塔夫·勒庞那里,群众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在尼采那里,群众再多也没有意义,只有“超人”才有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民群众的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14],因而它赋予人民群众以历史创造者的地位和作用,引起了哲学史上一次最伟大的变革。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始终注重运用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当作根本任务,不断调整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完善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紧紧依靠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一个又一个胜利。习近平同志强调:“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我们才能不断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15] (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群众史观是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并不直接等于群众路线。因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16],“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思想要得到实现,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17]。我们党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还要有群众路线,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我们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离开了人民群众,我们党就失去了力量之源、执政之基。因此,把群众史观转变为实际工作中的群众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一个伟大创造。这个创造解决了“为了谁、依靠谁”这样一个根本的政治立场问题,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当前,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深入扎实地开展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习近平同志对开展这一活动的必要性、主要内容、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主要着眼点、总的要求等都作出了许多重要论述。 习近平同志关于坚持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表明,他是一个历史唯物主义者,他坚持的是群众史观,这就是他的历史观底蕴。 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学马列要精要管用。学习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同样有一个要精要管用的问题。这个“精”,从哲学的角度,就是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中所蕴含的实事求是、对立统一、实践第一、群众史观的哲学底蕴。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ABCD,四者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这个“管用”,就是要用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使讲话精神真正为群众所掌握,变成改造客观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 【参考文献】 [1][8][11]习近平接受俄罗斯电视台的采访[N].人民日报,2013-02-09. [2]习近平在比利时欧洲学院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04-02. [3][12][13]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军队领导干部学习文件选编[C].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3:218-221,220,289. [4]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154. [5][10]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3-11-16.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82. [7][14][16][1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286,18,11,320. [9]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N].人民日报,2014-04-16. [15]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04. 来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京)2014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