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范国胥:靠“四心”把社区纠纷处理妥当

  “关机了,但我会想办法找到他。”近日一大早,华新街派出所嘉陵三村社区民警范国胥给在广东打工的辖区居民何某打电话,想催他早日还清欠债,但何某却关机了。

  何某曾向范国胥口头承诺,今年7月前向四川邻水人熊某退还10万元钱。去年,何某在成都向熊某“借”走10万元工程款后“消失”,熊某随即向公安机关报案,但因为熊某遗失了借条,借款证据不充分,无法立案。

  今年初,了解到何某的户口在华新街派出所辖区内,熊某向范国胥求助。在何某承认借钱未还的前提下,半年来,范国胥给何某打了无数个电话,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半年多的时间里督促何某挤牙膏似的还了4万多元。

  “多亏了范警官,不然我的钱就找不回来了。”对于范国胥的帮助,熊某一再道谢。

  以诚心、责任心、公心和爱心对待工作

  范国胥是江北区公安分局华新街派出所嘉陵三村的社区民警。16年来,他凭着为群众服务的信念和热情,赢得了辖区群众的交口称赞,先后荣立个人二等功一次、三等功8次,并获得重庆市文明市民、优秀户籍民警、优秀社区民警、优秀青年岗位能手、十佳社区民警、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何某的户口是他结婚后,随妻子挂靠到嘉陵三村社区的,他本人常年在外打工,我只见过他一次。”范国胥说,尽管纠纷发生的地点不在重庆,但涉及到辖区居民,他就没有理由不管,“社区警务工作繁杂琐碎,我的一言一行都在群众监督之下,对群众多用一点心,多做一些事,民警才能真正融入社区。”

  16年的社区工作,范国胥总结出工作心得,即对待群众要有诚心、责任心、公心和爱心。

  靠着这“四心”,范国胥总是把社区的纠纷处理得妥妥当当。

  处理纠纷深挖根源 不留隐患

  在辖区群众眼中,居民田某是个“武疯子”——他时常站在家门口平白无故地辱骂邻居,如对方还嘴,他还要上前打人。去年夏天,田某与人吵架后,拿着菜刀在社区里晃荡,把居民们吓得够呛。民警很快将其制服,并送至精神病医院进行检查。

  “检查结果显示,田某仅患有癫痫,没有精神疾病。”范国胥和同事将田某送回家中。回家后的田某依然不时站在门口骂骂咧咧,还一度拒绝服药。

  无奈之下,范国胥找到田某已分居的妻子,再三做工作请她搬回来照顾田某,督促田某按医嘱吃药。

  “一开始,田某的妻子不愿搬回来住,我一次又一次给她打电话,甚至上门劝说,终于打动了她。”范国胥说,在劝田某妻子回家的过程中,他还试图“挖掘”田某不时骂人的根源。

  在一次对话中,田某妻子无意间透露了一条关键信息——田某曾多次抱怨,因运输公司破产,自己的退休手续一直没办下来。

  对此,范国胥又联系社区,主动为田某办退休手续。“没想到,这事还真是他的心病。”今年,田某的退休手续终于办下来,这个过去的“武疯子”不再站在家门口骂人了。

  对社区情况了如指掌 10年“网逃”在辖区落网

  今年,一个“网逃”10年的犯罪嫌疑人在建新东路落网。

  根据外地公安通报的信息,嫌疑人的小舅子和嫌疑人的妻子一同租住在江北建新东路。

  “不可能,信息提供的地址是一个单间配套,这两个人不可能住在一个房间。”范国胥立即在脑中过滤出了“疑点”。

  随后,警方入户调查,果然发现嫌疑人冒用小舅子身份信息,窝藏在建新东路的一个单间配套房屋中。

  “作为社区民警,首要工作就是摸清社区情况,住了多少人,住了些什么人。”嘉陵三村社区地处繁华商圈,租赁户多,流动人口多,为扎实采集信息,范国胥时常要往一家跑五六趟,见不到居民本人,绝不放弃。

  “腿勤多走访、嘴勤多交流是我熟悉社区情况的基本方法。”范国胥说,曾经在嘉陵三村社区,一位女孩走在人行道上时手机被抢,报案时,女孩向他描述了犯罪嫌疑人的外貌特征“四十多岁、穿花格子衬衫、瘦小的男性”。凭着这几点信息,范国胥马上就在脑中勾勒出这个人的面貌,推断出应该是辖区有过抢劫前科的宋某,他将宋某传唤到派出所,宋某很快就对自己抢手机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

  范国胥说,多年社区民警工作,让他悟出了一个道理:“我把姿态放低了,群众就会高看民警一眼;我与群众打成一片,群众就多信任民警一些;我和群众站在一起,始终热情待人,真心办实事,群众就会支持民警工作。”

来源:共产党员网


复旦大学党委党校办公室 版权所有
 上海市邯郸路220号 邮编:200433Email:dangxiao@fudan.edu.cn
  电话:021-65643223021-65643221传真:021-65643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