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智慧和实践智慧

孙正聿

  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思维,深刻地改变了以素朴实在论为代表的直观反映论的思维方式,改变了以机械决定论为代表的线性因果论的思维方式,改变了以抽象实体论为代表的本质还原论的思维方式,为我们提供了观察、分析和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的“伟大的认识工具”。在面对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观大势,谋大局,干大事,就必须深入学习掌握辩证唯物主义,不断提高理论思维水平和战略思维分析能力,以创新实践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哲学是理解、协调人与世界关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世界观,也是总结实践经验、提升理论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论。唯物主义,说到底就是要求人们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世界,而世界的本来面目就是事物的矛盾运动,这就要求人们以唯物论和辩证法相统一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认识、改造世界。学习辩证唯物主义,既要系统掌握这些基本原理的主要内容,深刻理解其精神实质,更要在实践中对其加以灵活地运用,使之成为“观大势、谋大局、干大事”的“看家本领”。

  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智慧

  辩证唯物主义是由一系列基本原理和基本范畴构成的理论体系,其中的基本原理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事物的矛盾运动原理和认识的能动反映原理。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从物质与运动、物质与规律、物质与意识、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相互关系中揭示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唯物论基础,也是观察、分析、解决一切问题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事物的矛盾运动原理以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矛盾运动的根据、事物矛盾运动的过程、事物矛盾运动的趋势,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也是观察、分析、解决一切问题的方法论基础;认识的能动反映原理从认识的实践基础、认识的辩证运动、检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以及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揭示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本规律,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论基础,也是观察、分析、解决一切问题的主体性依据。

  辩证唯物主义的三个基本原理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就是事物的矛盾运动,人的认识就是掌握事物矛盾运动的规律,人的实践就是依据事物矛盾运动的规律改造世界,实现自己的价值追求。“物质”范畴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石,“矛盾” 范畴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灵魂,“规律”范畴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质,“实践”范畴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以“物质”、“矛盾”、“规律”、“实践”为基本范畴所构成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大厦,实现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事物的矛盾运动原理和认识的能动反映原理的有机统一,构成了科学地认识世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学习辩证唯物主义,最重要的是掌握事物的矛盾运动原理,坚持以对立统一规律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内容丰富,内涵深刻:一是关于事物存在的物质与精神、物质与运动、物质与规律、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等基本范畴;二是关于事物矛盾的现象与本质、整体与部分、形式与内容、原因与结果、偶然与必然、可能与现实等基本范畴;三是分析事物矛盾的内因和外因、共性和个性、相对和绝对、两点论和重点论等基本范畴;四是关于人与世界关系的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历史与逻辑、理想与现实、自由与必然等基本范畴。

  学习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目的在于科学地认识世界、能动地改造世界。范畴是思维的“联结点”,又是认识的“阶梯”和“支撑点”。马克思在《资本论》序言中提出:“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抽象力”就是运用概念、范畴去把握、分析事物矛盾运动的理论思维。人的认识充满主观与客观、感性与理性、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直觉、渐进与飞跃等诸种矛盾。在人的认识活动中,认识客观事物、掌握客观规律与传承历史文化、发挥主观能动性是不能分割的,认识新的事物、分析新的矛盾与解放思想、创新思维是不能分割的。理论思维对于分析社会现象、解决社会问题具有极为重大的现实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哲学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是端正思想路线、坚持实事求是的理论基石。邓小平指出:“搞社会主义一定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毛泽东同志概括的实事求是。”“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探索、把握客观事物的规律。坚持实事求是,就是要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事物的矛盾运动原理和认识的能动反映原理,肯定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性,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矛盾分析方法去“求”事物之“是”。

  实事求是,一是要把握“实事”,二是要分析“实事”,三是要洞察“实事”。把握、分析和洞察“实事”,最根本的方法就是调查研究。毛泽东说:“凡是忧愁没有办法的时候,就去调查研究。”从人的认识活动看,调查研究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从把握事物的现象飞跃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调查”是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深入实践,努力全面把握客观情况;“研究”是对调查所获取的客观情况,运用理论思维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从“事”中求“是”。在调查研究中,立场、观点、方法不同,理论思维的水平和能力不同,其结果就迥然有别甚至截然相反。毛泽东说:“我们的口号是:一,不做调查没有发言权。二,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眼睛向下”,“有的放矢”,“亲自出马”,“解剖麻雀”,“全面调查”,在调查基础上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研究”,是毛泽东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运用于调查研究的生动体现。

  “实事求是”不是一个抽象的口号,也不是一句空洞的套话,而是以理论思维探索和掌握客观规律的艰苦过程。“实事”是极其复杂的,“规律”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有掌握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科学的理论思维,才能从纷繁复杂的现象和相互制约的矛盾中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找到解决矛盾的办法。列宁说:“在社会现象领域,没有哪种方法比胡乱抽出一些个别事实和玩弄实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脚的了。挑选任何例子是毫不费劲的,但这没有任何意义,或者有纯粹消极的意义,因为问题完全在于,每一个别情况都有其具体的历史环境。如果从事实的整体上、从它们的联系中去掌握事实,那么,事实不仅是‘顽强的东西’,而且是绝对确凿的证据。如果不是从整体上、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如果事实是零碎的和随意挑选出来的,那么它们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连儿戏都不如。”只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既研究最大量、最普遍、最常见的事实,又研究最反常、最不近情理、最难以理喻的事实,特别是研究最新出现、不断增长和具有普遍趋势的事实,才能从整体上、规律上把握客观事物,真正做到“实事求是”。

  辩证唯物主义是提高理论思维水平的基本途径

  科学地认识和改造世界,就要提高理论思维水平。恩格斯说,每个人都天生地具有理论思维能力,但是,这种能力必须是自觉培养和不断提升的。辩证唯物主义是“建立在通晓思维历史及其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形式”。提高理论思维水平的基本途径,就是学习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

  理论是规范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各种概念系统。理论思维是以概念系统为内容的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理论思维不同于经验思维和常识思维:一是具有向上的兼容性,以积淀人类文明史的概念、范畴作为把握历史和现实的“阶梯”和“支撑点”;二是具有时代的容涵性,以反映现实的概念、范畴构成思想中的现实;三是具有逻辑的展开性,以概念、范畴的逻辑关系构成把握现实的理性具体;四是具有思想的开放性,以解决理论与经验之间以及不同理论之间的矛盾为对象而实现理论自身的变革与发展。理论思维以逻辑化、体系化的概念系统规范人们想什么和不想什么、怎么想和不怎么想、做什么和不做什么、怎么做和不怎么做,也就是规范人们的思想内容和思维方式、行为内容和行为方式。理论背景不同,理论思维水平不同,直接地制约人们对现实的把握和理解。

  理论思维对人的认识和实践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它的解释功能、规范功能、批判功能和引导功能。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事物矛盾运动原理和认识能动反映原理,从世界观上解释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对于整个世界和人的全部活动都具有最高的概括性和最普遍的解释力。学习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就会从世界观和方法论上提高我们的理论思维的解释能力,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范畴,构成我们把握世界的最深层的概念系统,从世界观上规范我们的所思所想和所作所为,从根本上提高我们的理论思维的规范能力。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反省和矫正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能够不断地提高我们的理论思维的批判能力,促使我们更全面地反映现实,更深层地透视现实,更合理地指导实践。恩格斯说,辩证唯物主义是“沿着实证科学和利用辩证思维对这些科学成果进行概括的途径去追求可以达到的相对真理”。历史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科技在革命,改革在攻坚,学习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有利于我们形成新的世界图景、新的理想蓝图和新的价值追求。

  辩证唯物主义是增强战略分析能力的实践智慧

  高屋建瓴,统观世事,见微知著,是辩证思维的实践智慧;高瞻远瞩,统揽全局,把握趋势,是战略思维的根本要求。以哲学思维的实践智慧增强战略分析能力,是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大现实意义。

  战略是为实现一定目标而进行的全局性、长远性谋划。战略思维是用全局性、长远性谋划以取得总体性、根本性的实践效果的思维方式。战略思维能力是综合决策能力和驾驭全局能力的基础,也是把握事物普遍联系的系统思维和把握事物发展趋势的创新思维的综合统一。在实际工作中,战略思维能力主要体现在能否处理好局部与全局、当前与长远、重点与非重点、机遇与挑战、目标与手段等辩证关系。在这个意义上,战略思维能力就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践智慧。

  以战略思维处理局部与全局的关系。毛泽东说:“因为懂得了全局性的东西,就更会使用局部性的东西,因为局部性的东西是隶属于全局性的东西的。”邓小平也说:“有些事从局部看可行,从大局看不可行;有些事从局部看不可行,从大局看可行。归根到底要顾全大局。”指挥全局的人,最要紧的是以全局利益、整体利益、根本利益作为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不可因小失大,不能本末倒置。习近平总书记统观国际、国内大局,提出我们“不能犯颠覆性错误”,“不能留历史性遗憾”,这是我们的战略决策的根本性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以战略思维处理当前和长远的关系。毛泽东曾经形象地指出:“当桅杆顶刚刚露出的时候,就能看出这是要发展成为大量的普遍的东西,并能掌握住它,这才叫领导。”“没有预见就没有领导,没有领导就没有胜利。因此,可以说没有预见就没有一切。”面对纷繁复杂形势,冲破思想观念束缚,突破利益固化藩篱,以战略思维谋发展,以战略定力迎挑战,就要以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事物发展规律去看待改革和发展,以辩证的否定观去推进改革和发展。

  以战略思维处理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在众多矛盾中抓住主要矛盾,在矛盾着的双方中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统筹兼顾,重点突破,这是唯物辩证法“两点论”的“重点论”。毛泽东说,指挥全局的人以至任何一级首长,都要“把自己注意的重心,放在那些对于他所指挥的全局说来最重要最有决定意义的问题或动作上”。“眉毛胡子一把抓”,就会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乃至“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在战略思维中,最重要的是运用唯物辩证法“权衡利弊”,“审大小而图之,酌缓急而布之,连上下而通之,衡内外而施之”。社会发展中的均衡与非均衡、发展与再发展、进步与代价、效率与公平的矛盾,战略分析中的局部与全局、当前与长远、重点与非重点的矛盾,从根本上说,是“利”与“弊”的矛盾。“权衡利弊”、“两害相权取其轻”,这生动地体现了“两点论”和“重点论”在战略抉择中的辩证智慧。做任何事情都会有利有弊,只有利而无弊,只能是非现实的幻想。“事非经过不知难。”面对错综复杂的利弊得失的现实考量,任何的战略抉择,都要以“权衡利弊”为出发点,而以“两害相权取其轻”为行动的根据,对实践作出顺序性的选择和安排。

  如何“权衡”,怎样“抉择”,这是战略思维的实质,也是对政治家的智慧和勇气的严峻考验。解放战争的关键时刻,毛泽东作出“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战略决策; 邓小平作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战略决策。这些战略决策,解决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关键时刻的根本性问题。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斗争形势和国内深层次矛盾的凸显,所谓的“辩证智慧”,就是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法的“活的灵魂”,就是要抓住“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根本方法,就是要在“权衡利弊”中作出最为有利的战略抉择。在战略思维中“保持必要的张力”和“达到微妙的平衡”,这是辩证法的实践智慧,也是领导艺术的政治智慧。

  辩证唯物主义是坚定理想信念的基石

  辩证唯物主义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前提,是坚定理想信念的基石。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宗旨的“信仰”,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信心”,我们对马克思主义转化为人民自觉追求的“信念”,根本在于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信服”。只有“信服”马克思主义,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个“看家本领”,用理论支撑我们的理想信念,我们的理想信念才是稳固的、坚定的。

  信仰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和精神状态,是人们关于最高价值的信念,是人们作出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最根本的依据。马克思主义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主义,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主义。这个“主义”是以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满足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树立起更加坚定的信心,对源于这个伟大实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树立起更加坚定的信心,就必须做到三点:一是理直气壮,二是有理有据,三是言行一致。首先是理直气壮,而不是遮遮掩掩。马克思主义是为人民谋幸福的理论,是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为什么要遮遮掩掩?为什么不能理直气壮?其次是有理有据,而不是含糊其词。“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以理服人,就要真讲道理;真讲道理,就要真把道理搞明白,就要把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当成“看家本领”。“有理”才能“讲理”,“讲理”才能“服人”。要理直气壮,以理服人,最重要的是言行一致。如果一个人说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会上讲为人民谋利益,会下干的是捞取私利,人们怎么会相信你讲的道理?理直气壮,有理有据,根子在言行一致。

  用理论支撑自己的理想信念,在实践中体现自己的理想信念,有两点是最为重要的:一是“非不能也,是不为也”;一是“非不为也,是不能也”。前一句是“人管自己”,后一句是“制度管人”。“非不能也,是不为也”,就是我能做的但是我不做。手中有权,但不谋私利;手中有钱,但不奢侈挥霍;知道“潜规则”,但不随波逐流;看到“阴暗面”,但不自暴自弃。这就叫“非不能也,是不为也”。为什么能为而不为?因为不屑于这样做,耻于这样做,这就是理想信念在实践中的体现。为什么能在实践中坚守理想信念?这就是形成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非不为也,是不能也”,就是想做但不敢做,要做但做不成,这就叫“制度管人”。人是需要约束的,权力尤其是必须约束的,没有约束的权力就是腐败。这就必须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人管自己”和“制度管人”是相辅相承的。

  现在经常讲不超过“底线”。这就不仅要有“底线意识”,而且要有“崇高意识”。中国有句古话,“取法乎上,仅得其中”。毛泽东一再强调“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这个“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坚定的理想信念。没有理想信念,“取法乎下”,就会为所欲为,就会超过“底线”。怎么才能不超过“底线”?这不仅需要“制度管人”,而且要“人管自己”。“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学习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就要用马克思主义改造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

  坚持实事求是,坚定理想信念,就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这就要冲破落后的传统观念和主观偏见的束缚,就要改变满足现状、因循守旧的精神状态,就要研究新的情况、学习新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恩格斯说:“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要求我们坚持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无限发展的认识路线,不断地变革我们的理论思维,实现主观与客观的历史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思维,深刻地改变了以素朴实在论为代表的直观反映论的思维方式,改变了以机械决定论为代表的线性因果论的思维方式,改变了以抽象实体论为代表的本质还原论的思维方式,为我们提供了观察、分析和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的“伟大的认识工具”。在面对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观大势,谋大局,干大事,就必须深入学习掌握辩证唯物主义,不断提高理论思维水平和战略思维分析能力,以创新实践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作者系吉林大学资深教授、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主任)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复旦大学党委党校办公室 版权所有
 上海市邯郸路220号 邮编:200433Email:dangxiao@fudan.edu.cn
  电话:021-65643223021-65643221传真:021-65643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