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外]印度式“隐形创新”

周及真

20多年前,印度打开国门拥抱世界,信息产业迅速崛起。如今,印度已成为全球软件开发和离岸后台服务中心。未来印度是否会成为全球创新源泉和创新中心?印度的创新模式有什么是值得中国借鉴的?

印度到底有没有创新力
  一些支持西方创新理论模型的拥护者提出这样的疑问,如果印度人真有那么聪明的话,那么印度为什么缺少像谷歌、苹果那样的著名跨国企业?印度塔塔集团执行委员会成员、伦敦商学院的行销学教授尼尔马力亚·库马尔博士就此采访了印度众多企业高管,高管们给出的回答大体有这么几条:印度人根本不会创新;印度人具有当程序员和会计的出色天赋,但没有创造力;不是印度人本身的问题,而是僵化的教育体系和条条框框扼杀了创意。因此他们建议,要了解创新就必须去硅谷调研谷歌、微软、英特尔等公司。尼尔马力亚·库马尔团队通过调研竟然有了惊人的发现:硅谷的那些研发中心和创新研究室的主任大都是印度人,且都是印度教育的产物。此后,他们通过探寻班加罗尔、孟买、古尔加翁、德里、海德拉巴等重点创新城市的商业创新规律,最终得出结论,提出“印度为什么缺少谷歌、苹果”这一问题的人都是从终端创新即“有形创新”(visible innovation)的视角出发的,而未曾关注到过程创新即“隐形创新”(invisible innovation),而印度的创新模式更多体现为后者。

印度的“隐形创新”模式
  熊彼特认为,创新既可以是“终端创新”即面对终端用户的新产品和新服务,也可以是“过程创新”即制造产品的新方法、新工艺,或者是新的营销模式,甚至还可以是企业和行业中崭新的组织形式、管理模式、商业模式等等。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印度处处皆有创新,但这种创新并不是人们所预期的,而是更多体现为生产过程中的各类隐形模式。如果终端产品是创新中“看得见的冰山一角”的话,那么印度的创新则是隐没在水下更为巨大的冰山实体。具体来看,这种印度式的“隐形创新”大致分为四个类别。
  一是研发创新,即研发服务增值。长期以来,中国被称为“世界加工厂”,制造业形成了“在中国制造、在别国贴牌”的模式;与此相类似的是,印度被冠以“世界办公室”的头衔,形成了“在印度研发、在别国贴牌”的模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印度其实更应被赋予“世界研发中心”的称号。与传统的研发中心普遍设在公司总部或初始国不同,20年来跨国公司在印度共设立了750多个研发中心,聚集了超过40万名专业科研人员,从而在印度构建起一个庞大的研发体系和科研团队。微软、谷歌、通用电气、飞利浦等企业在班加罗尔和海尔拉巴的研发中心都足以担负起重任,独立地为全球市场开发产品和提供服务。但人们看到的往往只是跨国公司的名字,而忽略了其背后的产品和服务研发地——印度。
  二是流程创新,即智力因素注入。相对于中国而言,印度最大的优势在于其人口红利。根据相关统计数据,印度人口的年龄结构十分年轻化,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高端人才库,这为印度研发体系和科研团队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印度年轻人的职业观念是脚踏实地的。在西方人的观念中,呼叫中心的工作是没有任何前景的;但在印度,却有大批智力超群、志向远大的年轻人以此为荣并全身心投入,用自己的智慧改进和创新工作流程——如为传统呼叫中心公司开发可进行模型预测的分析工具,由此带来的产品创新被推广到全世界。
  三是外包创新,即商业模式变革。服务外包商业模式实质上是买卖双方共同创新的结果。通过服务外包的形式,跨国公司将其产品开发任务分解后发放给印度公司,印度公司的任务则是承接服务外包。通常来说,地方性研发中心的任务是使得全球性产品实现本地化从而适应本地市场;但印度研发中心所做的却是承接外包任务并将其研发的全球化产品和服务推向全世界,如XCL Technology承接美国波音公司的外包并为其开发了两个关键性航行系统。当然,旅客们登机时只会感受到波音客机的舒适和便捷,不可能注意到这些来自印度的“隐形创新”。
  四是管理创新,即工作安排创新。印度的服务外包行业开创性地运用了“全球服务配送”物流管理模式,使得从前受地理位置局限的任务实现细化并分发到世界各地。如果缺少这一模式,其他任何一种“隐形创新”形式都将无法实现。

隐含的问题
  印度式“隐形创新”在拥有多种优势的同时,也隐含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有的是对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不利,也有的是印度本身存在弊端。
  一是下降的技能阶梯无法满足员工升职的要求。发达国家将业务中最低端的部分外包到印度的研发中心,由于都是些最简单的工作,长此以往,就将面临一个问题:公司在印度的研发中心内有成千上万底层职位的人员等待升迁,那么上一层的员工从哪里来?目前来看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把印度的人才通过移民方式转移到发达国家进行提拔,要么把提升的职位转移到印度。由此带来了第二个问题。
  二是高级管理团队亚洲化的隐忧。假设未来研发中心设在印度和中国这两个增长最快的市场,那么跨国公司就将面临高级管理人员都来自这两个国家的现实,因为这里才是产品领导力和市场领导力的来源,而这又是发达国家不愿接受的。
  三是印度教育质量的欠缺。印度拥有全球最年轻的人口,带来了巨大的人口红利,但对劳动力的培养也是印度政府面临的一大困境。总体而言,印度的教育机构和教育体系根本无法培养足够数量的合格人才来满足持续创新的需求。虽然企业也在寻找破解这一难题的新路子,但教育创新终究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企业能做的毕竟有限。

来源:学习时报


复旦大学党委党校办公室 版权所有
 上海市邯郸路220号 邮编:200433Email:dangxiao@fudan.edu.cn
  电话:021-65643223021-65643221传真:021-65643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