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 关于印发《进一步提升公民科学素质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的通知

沪科合〔2015〕19号

各有关单位:
  根据市委部署,为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市科委与市委宣传部牵头制定了《进一步提升公民科学素质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现印发给你们,请按照分工认真执行。
  特此通知。

  附件:进一步提升公民科学素质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  
  2015年7月10日



  附件

进一步提升公民科学素质三年行动计划
(2015-2017年)


  公民科学素质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社会价值的内在动力,是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支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以下简称“行动纲要”)颁布实施以来,上海市民科学素质得到全面提升,2012年以能力为导向的科学素质达标率已达26.6%,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面对新形势和新需求,上海科普发展和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还存在薄弱环节,突出表现为:科学素质建设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科普内容开发重知识轻思想方法的现象比较突出;不同人群科普的针对性有待提升,职前、职中、职后等人群科学素质建设发展不平衡;科普与科技创新、文艺、旅游、体育、卫生等行业的跨界融合与相互渗透还不够;社会力量特别是企业从事科普事业的意愿还比较缺乏,社会化科普主体培育有待加快。
  未来三年(2015-2017年),市民科学素质建设将紧紧围绕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重大战略任务,通过行动计划的实施,实现职前、职中和职后人群以能力为导向的科学素质的全面提升,推动创新基因植入上海城市文化,在全市形成更加浓郁的创新文化氛围,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奠定良好的人力资源基础。
  一、指导思想与行动目标
  1、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大力加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引导社会公众理解、支持和参与科技创新,弘扬创新文化,培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沃土;提升市民科学生活能力、科学劳动能力、参与社会公共事务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继续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和创新发展先行者奠定良好的人力资源基础。
  2、基本原则
  ——公平普惠与重点人群统筹兼顾。努力构建以能力为导向的科普工作模式,注重提高市民运用科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处理实际事务的能力;注重职前、职中和职后人群全覆盖,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和具体需求,形成有针对性的科普内容、形式和标准,提高科普对象的覆盖率和科普内容的针对性。
  ——营造氛围与提升能力有机结合。紧扣国家战略、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求,统筹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兼顾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营造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加快推进科普宣传内容创新、手段创新和形式创新,丰富科普内容、拓展科普渠道,优化全社会科普服务和科普宣传环境,促进科普工作能力提升和市民科学素质提高协同推进。
  ——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共同作用。在各级政府的组织领导下,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动员全民参与,共同推进,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和科学普及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充分运用市场机制,进一步挖掘各类参与主体的创造力,不断推动科学素质建设和科普事业走社会化、专业化之路。
  3、行动目标
  到2017年,职前人群的创新实践意识、职中人群的创新创业能力和职后人群的科学生活水平明显提升,推动创新基因植入上海城市文化,在全市形成更加浓郁的创新文化氛围,以能力为导向的公民科学素质达标率达30%,继续领先于全国水平。
  二、重点任务
  对接《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本着终身学习的宗旨,坚持职前、职中和职后三类人群全覆盖,注重普及科技知识、倡导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的有机统一,提升社会公众处理实际问题和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1、培育职前人群创新实践意识
  围绕培育具有创新意识的下一代,以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为准则,以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注重公平普惠,完善全覆盖、长效化的青少年科普工作体系,引导青少年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全面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质和能力,加快培养创新型科技后备人才,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奠定坚实的后备人力资源基础。重点实施以下计划:
  少儿动手益智计划。面向幼儿园和小学,组织全市相关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各青少年活动中心、少科站等青少年校外教育工作机构,开发一批少儿科普读物、少儿益智游戏等优秀科普内容产品,实施“做中学”小学生科学探究行动,试点建设小学“未来课堂”,引导幼儿和小学生知晓、了解、积累科技知识,从小开始培养对科技的兴趣和爱好。(市教委、市妇联、团市委)
  中学生创新拓展计划。通过活动展示、科技竞赛、课外研究探索性学习等,让广大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和基本的动手能力,培育创新的意识和思维。继续面向全市普通中小学校开展科技教育特色示范学校选优培育工作,实施青少年科普教育优秀示范项目,鼓励部分中学积极建设“创智空间”。继续举办明日科技之星、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未来工程师大赛等各类展示展览和科技竞赛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技创新的爱好和灵感。(市教委、市科委、团市委、市科协)
  大学生创业实践计划。以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通过科普项目的实施,引导大学生进入社会、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养成创新创业精神,储备职业知识技能,为其走向职场做好准备。继续推进大学生科学商店和高校青少年科技实践站建设,引导大学生科学商店在具备条件的科技中小微企业设立服务站,拓展社会实践平台。促进大学生科学商店、科技类学生社团与社区创新屋、科普教育基地等社会科普资源紧密结合,拓展实践空间和活动平台。继续举办“上海市高校学术科技创新作品展示评优”、“挑战杯”上海市大学生创业大赛等科普活动,在大学生中形成创新创业的良好风向。(市教委、市科委、团市委)
  2、提升职中人群创新创业能力
  对接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以及“四新”经济发展需求,聚焦企业职工、科研人员、农民、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兼顾外来务工人员和家庭妇女等特殊人群,推动科普进企业、进院所、进楼宇、进村居、进机关;建立健全终身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以职业技能、创新创业能力、创新管理能力为重点,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再就业培训、创业培训等科普活动,提高职中人群在就业、择业、创业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重点实施以下计划:
  企业职工创新技能提升计划。引导、鼓励和支持企业特别是创新型企业集团结合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开展科普工作。以各类科技园区、办公楼宇和科技型企业为重点,开展金点子大赛、“讲理想、比贡献”等系列活动。充分发挥职工技协、企业科协、企业研发中心等组织机构的作用,积极开展企业职工岗位技能培训、群众性技术创新和发明等活动。深化职工群众性科技创新活动和职工素质工程,完善职工创新、技能人才和职工创新项目的评选机制,鼓励职工开展职务发明、创造及合理化建议,探索允许职工在工作时间内有15%的自由时间开展非职务发明研究的运作机制,培养高技能的专业人才和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市总工会、市国资委、市经信委、市科委、市委宣传部、市科协)
  科研人员科学精神弘扬计划。以学风建设、科学道德、科学伦理、科研创新方法培训为重点,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中弘扬科学精神,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加大对正面典型的选拔、表彰和宣传力度,引导广大科研工作者遵守崇尚科学、严谨治学、勇于创新、追求真理、发扬民主、诚信公正的科学道德规范,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修身正己、自我约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营造良好科研文化。(市委宣传部、市科委、市科协、中科院上海分院、上海科学院)
  新型农民科技致富助力计划。以培育新型农民为导向,以深入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为抓手,激发广大农民参与科学素质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农民科技意识。进一步完善上海市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农村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服务组织网络,重点面向农村妇女开设“智慧课堂”;大力发展农业信息化,建立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充分利用为农综合信息服务热线等平台扩大科普内容推送,提高农民获取科技知识和依靠科技发展生产、改善生活质量的能力。强化新型农民职业证书培训工作,持续开展职业农民、农业从业人员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群体科学生产、绿色生产的能力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市农委、市环保局、市妇联、市科协)
  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创新管理能力提升计划。按照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需求,着力推动科普进机关,围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加大宣传普及力度,有效提升全市领导干部和公务员队伍的思想认识水平,形成战略共识、任务共识,进一步提高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创新治理的能力。加强组织、人事、宣传、科技、教育、党校等部门联动,建立适应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学习时间碎片化和学习内容多样化特点的科普常态化机制,进一步提升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管理能力。(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市委宣传部、市科委、市科协、市委党校)
  3、提高职后人群科学生活水平
  以推进和谐社区、和谐社会建设为宗旨,以老年人和社区居民为重点,聚焦安全健康、节能环保、防灾减灾等内容,着力提升市民应用科学知识改善生活质量的能力,促进全社会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积极响应热点科技问题或科技事件,组织开展社会科学发展、环境保护和市民健康生活等相关意见征集和网上讨论活动,培养市民应用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重点实施以下计划:
  科学养老助推计划。以实现健康老龄化为宗旨,充分依托社区服务中心、老年活动室、老年日间服务中心、家庭建设指导中心、市民终身学习实践基地、社区学校等社区公共服务场所和设施,强化对老年人的科普内容推送和服务覆盖;与智慧城市建设相结合,积极推行“指尖上的老年教育”,鼓励和引导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应用现代互联网技术知识;与学习型社区的创建相结合,开展科学养老教育,办好老年大学,稳步推进社区科普大学建设,推广“祖辈课堂”,普及身边科学,使老年人增长知识,丰富生活,陶冶情操,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市民政局、市教委、市妇联)
  社区科普益民计划。建立完善社区科技数字院线、科普活动室、科普图书室、科普画廊等基础设施,拓展和发挥科普功能;积极开展和实施公益科教进社区、公共安全科普宣传行动、心理健康咨询、“百万家庭学上网”等活动和项目,引导社区居民健康、安全、便捷生活。策划开展创新屋大赛、创意设计大赛、科普主题头脑风暴、文化沙龙、创意分享会、“创意金达人”系列活动,在全社会培育创意文化,营造良好的创意创新氛围。(市文广局、市科委、市卫计委、市科协)
  三、支撑条件
  1、开发原创性的科普内容产品
  面向职前、职中、职后不同人群的实际需求和具体特点,着眼于推动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公共议题科普化、国家创新战略科普化、高端科研资源科普化和日常生产生活内容科普化,开发和创作一批有针对性、成体系的科普教材,丰富科普原创内容。(市科委、市科协、市经信委、市环保局、市食药监局、市社联)
  依托高校、传媒机构和科技场馆,建设5家科普内容创制基地,支持其开发生产科普展教具、科普旅游纪念品、科普图书、科普影视作品、科普动漫作品、科普游戏及科普巡展等原创性科普作品。继续开展优秀科普作品评选和推介活动,推出一批优质的科普影视、音像、图书、动漫和网络视频作品。(市委宣传部、市科委、市文广局、市新闻出版局、市科协、上海科技馆)
  2、探索多样化的科技传播方式
  大力发展移动互联网科普,创新科技传播的方式和载体,更多运用启发式、互动性、参与型的科普宣传方法,提高科普宣传的吸引力和渗透力。注重新媒体运用。引导各类科普组织和机构注重线上线下联动,创设科普微博、微信和APP等新兴传播载体,定期向公众推送科普内容,激发创新热情和兴趣。推动上海科普微博、微信、APP等实施市场化运作机制。(市科委、市经信委、市文广局、市新闻出版局、市科协)
  构建跨屏科普联播网。引导大众传媒编制贴近现实生活并带有较强娱乐色彩的科普电视剧,开发科普专题节(栏)目,实现科普的荧屏化和娱乐化;选择办公楼宇、公园、购物广场、地铁、飞机等公共场所和公交系统,创新宣传载体和形式,拓展公共场所科普宣传阵地,扩大科普内容推送和科普受众面。(市委宣传部、市文广局、市科委、市新闻出版局、市科协)
  3、培育国际化的科普品牌活动
  打造“上海国际科技节”。在全国科技活动周暨上海科技节的基础上,逐步增加国际元素和创新内容,推动其国际化升级,培育一个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科普宣传为手段,以热爱科学、崇尚科学、激发创意、追求创新为宗旨,以区域化、国际化为视野的创新盛会。(市委宣传部、市科委、市科协)
  继续办好“上海国际青少年科技博览会”、“上海国际科普产品博览会”、“上海国际科学与艺术展”等国际性科普活动,不断创新科普活动的内容、形式和组织动员机制,进一步提高科普活动的专业化水平,培育打造若干个高水平、有特色、创品牌的科普活动项目。(市教委、市科委、市科协、市文广局、市经信委、市文联)
  4、进一步推进科普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以科普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为牵引,完善科普资源公共服务机制,促进现有资源的高效利用、分散资源的集中利用、不同资源的综合利用,形成公共性、集聚化的科普资源开发利用格局,实现全市科普资源的互通与共享。(市科委)
  拓展科普服务配送网络,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开展星级科普场馆评选,提高科普场馆综合效益。继续推进大学生科学商店(社区门店)和高校青少年科技实践工作站建设。完善社区创新屋运行机制,丰富社区创新屋的科普内涵。整合现有科普资源,打造15分钟社区科普服务圈。促进科普设施有机嵌入旅游线路和公共交通体系,推进“科普进地铁”,选择1-2条科普旅游线路或公交线路,推出“科普旅游观光巴士”。(市科委、市教委、市委宣传部、市文广局、市交通委、市旅游局、市体育局、市科协)
  5、集聚专业化的科普工作队伍
  培育发展社会化科普组织。围绕科普产品制作、创意策划、理论研究、中介服务等领域,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扶持社会化、市场化科普组织或专业机构的发展,培育一批第三方科普专业机构。(市科委、市文广局)
  壮大科普工作者队伍。依托大学、科研机构、科普组织、科普场馆、科技社团、社区科普大学等,创新科技教育和培训机制,联合开展培养高层次科普专门人才试点工作,加快培养从事科普创作与设计、研究与开发、传媒、经营、管理、活动组织策划等工作的专业人才。完善科普志愿服务机制,建设一支志愿服务于科普工作的多样化队伍,充实科普工作力量。(市文明办、市科委、市科协、市人社局)
  四、保障措施
  1、优化协调机制
  将《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作为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纳入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
  充分发挥市科普工作联席会议的领导和沟通协调功能,以科普项目、科普活动为抓手和载体,深化部门协作、市区联动;各部门、各区县要围绕重点人群科学素质建设,制定具体实施计划,推动科普受众全覆盖。
  2、强化政策引导
  在保障财政科普投入的同时,积极引导社会科普投入,鼓励和支持境内外社会组织和个人捐赠、投资科普事业、支持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团体、个人等多元化科普投入格局。切实落实好科普税收优惠等相关政策。
  3、深化评估激励
  做好公民科学素质相关调查工作,深入开展以能力为导向的公众科学素质基准调查;建立科普报告制度,发布科普发展报告。以大型重点科普活动为试点,建立健全科普活动项目的第三方绩效评估机制。
  优化优秀科普工作者及机构的表彰奖励机制,对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和科普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给予奖励和表彰。


复旦大学党委党校办公室 版权所有
 上海市邯郸路220号 邮编:200433Email:dangxiao@fudan.edu.cn
  电话:021-65643223021-65643221传真:021-65643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