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中山医疗队:守护重症患者的武汉24小时
自7日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医疗队整建制接管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两个病区、80张重症床位,领队朱畴文副院长说:要用专业、严格与精细守护重症患者。透过其中的一个24小时工作记录,让人感受到队员们连日来的艰辛和努力。 6:45,是医疗队队长罗哲要求白班医疗队员上班车的时间。准时清点人数,开始医护沟通会;通常,罗哲队长的讲话中有对已有工作的肯定,有对大家防护的叮嘱,但更多的是对现有问题的剖析,结合他的体会,引发对如何改进治疗方案、优化治疗流程、促进患者尽早康复的思考。“不要被病情牵着鼻子走,要避免重症患者发展为危重症”,在行驶的车厢内,这样看似简单的沟通方式,对于临床工作却是非常重要。 8:00,是姚雨濛医生和其他队员一起交接班的时间。从1床到53床,队员们拿着她设计的病情交接单,里面患者的信息、检查结果、治疗方案全都一目了然。除了交接单,在医生办公室的墙上,也贴满了姚医生对各流程的总结。 9:00,是居旻杰医生在污染区开始查房的时间;推着查房车,带着氧饱和度仪、对讲机,一个病人接着一个病人的细致评估、修订治疗方案。对于轻症患者,他不厌其烦地回答各种问题,尽力解决提出的要求。对于重症患者,他在病人旁边待很久,不错过一个细节。作为医疗队临时党支部支委,像气管插管这样高风险的操作,他总是抢先干。 10:00,是医疗队员刘凯最忙的时候。作为呼吸治疗师的他,从轻症患者的呼吸锻炼到重症患者的呼吸支持,从血气分析到肺部超声,从Acapella的应用到机械通气参数的调节,他都信手拈来。从他进入病房开始,就一直围绕着病人转,努力做好气道管理和呼吸支持每一个环节。被汗水湿透全身,是他每天都会发生的事。 12:00,是患者们午餐的时间。每个患者病床旁的桔子和苹果,是医疗队员叶茂松、李锋一箱箱抬进污染区的。在第一次查房中,他们发现患者因为没有家属的照顾,加上病毒的侵袭,心理上充满无助、绝望和紧张。他们竭尽所能协助患者解决生活物品问题,不时给患者发一些水果、牛奶。患者们重新洋溢的笑容,让他俩也禁不住热泪盈眶。 14:00,是潘文彦护士长在病房待的第6个小时。乍一看,你可能会把她误当成护工阿姨,她总是关心着每个患者、每个病房的卫生清洁,对于年龄大、生活自理能力差的,她都主动冲上去帮忙。但只要你待得久一点,在她指导其他护士如何对危重症患者护理时,在她对设备、耗材、药品的分类管理中,在她和医生不断地沟通协商中,你就能感受到一个拥有二十余年重症护理经验的她,业务是多么的精湛。 16:00,黄浙勇医生还在继续在床旁给重症患者评估心电,给危重症患者评估心超。重患者中大多数年纪较大,很多人本身就合并心血管疾病,需要合理的治疗方案。在病毒侵袭下,一部分人除了肺功能受损,心脏功能也受到影响。对于这些患者,他发挥着自己专业的特长,努力实现心脏问题早期评估、发现、干预。 18:00,是医疗队每天工作中最重要的时间。在罗哲队长的指引下,队员们一起对重症患者生命体征、检验指标、检查结果、治疗方案进行复盘。从核酸检测到CT,从抗病毒药物到激素,从呼吸支持到营养支持,不同的专业背景,找出患者目前病情的最优解。“目前这个患者CT明显吸收,核酸转阴,体温正常,近期可以考虑出院”这样的好消息最近特别多。 20:00,是夜班医疗队员马国光进入污染区的时间。漫漫长夜、点点星辰,他将一直坚守在患者身边,为的是尽早发现任何细微的病情变化,及时干预和处理;循序渐进的呼吸支持方式,不断优化的参数设置,为患者保驾护航。 22:00,是微信群里讨论患者病情的时间。实时的监护仪、呼吸机、血气等监测信息不时发在微信群里,对于危重症患者的管理,一刻不放松。遇到问题,医疗队员们一起出谋划策,直待病情稳定,大家才安心休息。 (来源:新华社上海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