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专家学者解读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四)
许耀桐:《公报》是决胜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宣言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会确认“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十三五”规划的制定就是为了实现这个宏伟的奋斗目标。记者就此专访了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许耀桐,他指出,五中全会围绕着如何制定“十三五规划”、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进行了精心的擘画。这是一次部署的大会、共识的大会、动员的大会、奋进的大会。《公报》是决胜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宣言,具备的三大亮点熠熠闪光,意蕴隽远。 “六条原则”: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正确方向 五中全会强调,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始终遵循“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坚持依法治国,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党的领导”的六条原则。这六条原则,是我们党首次就如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提出的,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许耀桐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果不讲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原则,离开了人民是历史的主体、社会的主体这样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终将一事无成;如果不讲坚持科学发展的原则,不能做到科学发展,偏离了科学发展的轨道,那么也不可能达到它所预定的目的。至于改革和法治、国内大局和国外大局,则如同鸟之双翼、车之双轮那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武器,须臾不可缺少。而坚持党的领导,无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关键性因素,是为荦荦大端、重中之重。 什么是原则?恩格斯指出,“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终了的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而是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中抽象出来;并不是自然界和人类要适合于原则,而是相反地,原则只有在其适合的自然界和历史时才是正确的。”这就是说,原则是对应着自然界和社会抽取出的规律而言的,是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因此,原则,就是人们主观意识对客观规律的反映、认识和总结。这样的反映、认识和总结,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正因为这样,它不可能在我们刚提出小康社会,或者小康建设的时间还不太长的时候就能认识到的。 许耀桐说,现在,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六条原则,对于我们胜利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个根本保证。 这是因为,一旦形成了原则,原则就成为人们行动的依据、准绳和规范。比如说,我们已经形成的写入宪法的四项基本原则,还有,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就是必须严格遵守的。不遵守,就要犯了违反规律的错误。因此,五中全会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六条原则”的总结和提炼,深刻反映和总结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规律,是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胜利保证。 “五大发展”:提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劲动力 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的提出,引起了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就此,许耀桐分析,首先是“创新”,在我国以资源要素和资本投资分别作为发展的驱动力遭遇困境之后,选择以创新作为驱动力就是理所当然的了。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构成了全方位、立体式的态势。今天,唯有创新,才有发展前途;唯有创新,才能加速发展。其次是“协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中,需要处理发展中的各种重大关系,例如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协调发展,等等;协调的好不好,决定着发展的成败。第三是“绿色”,这是全面小康自然环境的基本色彩,决不能让黄烟滚滚、沙尘飘飘、雾霾漫漫。全面小康,不只是GDP的增长,更需要的是山清水秀、云淡天蓝。第四是“开放”,在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之后,今天的开放是立足于更高水平的开放,使开放更加丰富,更为深化,更具力度。第五是“共享”,这最得人心和最使人民满意,全面小康不是一部分人过上好日子,而是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因此,一定要使发展成果为人民共享,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 许耀桐说,“五大发展”为我们提供不竭的发展动力,是我们摆脱经济下行压力的有效对策,是我们化解各种矛盾的正确选择,是我们构建美好的和谐社会的合理安排。 “七项要求”:落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功举措 许耀桐认为,五中全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谋划,堪称一次完美的顶层设计。它不但宏观地分析了“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提出了“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的指导思想,强调了必须遵循的原则,明确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和思路,而且具体地规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七项要求”,有了贯彻落实的可操作化的工作路数。 五中全会规定的“七个要求”:一是必须深化对发展规律的认识,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体制机制,加强党的各级组织建设,强化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二是要动员人民群众团结奋斗,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提高宣传和组织群众能力,加强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协商,依法保障人民各项权益,激发各族人民建设祖国的主人翁意识。三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最大限度凝聚全社会推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共识和力量。四是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五是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全面提高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的能力和水平。六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七是牢固树立安全发展观念,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切实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实施国家安全战略,坚决维护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信息、国防等安全。 许耀桐认为,落实和践行“七项要求”,是我们决胜阶段走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部行程的胜计良方,是我们托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幸福生活的成功举措。 辜胜阻:五大新理念确立“十三五”发展基调 10月29日,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闭幕。在5900余字的公报中,“发展”一词出现了95次,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全会提出了“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新发展理念,这 “五大发展”理念将引领“十三五”发展方式从五个方面实现重大转型:从过去高度依赖人口红利、土地红利的要素驱动及投资驱动的发展模式转向创新驱动发展;从不协调、不平衡、不可持续的发展转向协调发展;从高污染、单纯追求GDP的粗放型的发展方式转向遵循自然规律的绿色发展;从低水平的开放转向更高水平的开放发展;从不公平、收入差距过大非均衡发展走向共同富裕,实现共享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向全面小康。五大理念相互联系,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相互支撑。 ——创新是发展的动能。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制度、科技、文化等各方面创新。全会从培育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构建产业新体系、构建发展新体制等方面对创新发展提出具体要求。在培育发展新动力方面,“创业”和“创新”是一对孪生兄弟,“双创”正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互联网+”行动计划、国家大数据战略等是推进创业创新浪潮的重要抓手。在拓展发展新空间方面,要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培育壮大若干重点经济区。创新发展必须立足全局,发展经济轴带有利于实现从片状区域单独发展向区域间相互带动发展转变。在构建产业新体系方面,要通过实施《中国制造二○二五》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实现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加快建设“制造业强国”和“网络强国”是五中全会在创新发展方面提出的两个强国目标。在构建发展新体制方面,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创新发展要求市场主导、政府引导,政府既不能“越位”也不能“缺位”。要继续推进简政放权等改革激发市场活力,也要发挥政府在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市场监督等方面的作用,为创新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协调是发展的基调。全会强调,坚持协调发展,重点促进城乡区域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提升国家软实力。协调发展旨在处理好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问题。具体而言,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使各发展主体成为一个整体,发挥合力。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有利于转变城乡二元结构、改善民生。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实质是“软实力”和“硬实力”的协调。长期以来,我国主要关注GDP总量、城市基础设施、军事实力等“硬实力”,而对文化培育、共同价值观塑造、国民素质教育等“软实力”重视不足,软实力成为我国发展的“短板”,因此,发展过程中不仅要通过发展物质文明提高“硬实力”,也要通过发展精神文明提升“软实力”。同时,要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实现军民在全要素、多领域实现深度融合。 ——绿色是发展的底色。全会指出,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全会首次把“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这与十八大将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一脉相承。绿色发展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实现生态文明的根本途径。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等是全会对实现绿色发展提出的具体要求。当前环境承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线,实现绿色发展要发挥好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两只手的作用,特别要用好政府“有形之手”,解决“市场失灵”的问题。全会提出“四个格局”和“两个体系”:即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一个是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另一个是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强调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完善这些制度,把环境承载力作为最为稀缺的自然要素对经济发展进行调控,能有效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同时为了督促政府履行环保职责,全会强调要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首次将“提高环境质量”作为环保工作的核心,转变过去只注重排污量减少、能耗降低等指标的片面环保观,以改善环境质量作为“十三五”期间环境保护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主线。同时,全会还提出了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有利于避免过去属地化管理方式所导致的个别地方政府对环保的“不作为”,落实地方政府责任,推进国家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开放是发展的大势。全会强调,坚持开放发展,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通过开放发展有利于实现中国与世界对接、以对外开放倒逼国内的改革。根据全会要求,要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十二五”期间,我国已成为进出口贸易总量和实际利用外资总额世界第一位,并实现了向资本净输出国转型的历史性跨越。“十三五”期间要进一步加强开放的力度、推进开放的深度、扩大开放的广度,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要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强调双向开放,转变过去主要依靠吸引外资和产品出口的对外开放方式,更多地强调资本输出和企业“走出去”,使我国从一个商品输出大国变成资本输出大国,完成从产品“走出去”深化到服务“走出去”。要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并将“一带一路”建设和自贸区战略纳入到规划中,这有利于推动中国企业海外拓展,使我国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实现更高层次的开放。 ——共享是发展的目标。全会要求,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人民是发展的主体,共享发展也被称为包容性发展,强调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念,是保障民生福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向全面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是全面小康的最大短板,实现共享发展,关键是解决7000万人如何脱贫的问题。为此,全会提出的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等对实现我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的整体性贫困等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全会还提出要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和老人关爱服务体系。现在全国有6000多万留守儿童,有几千万留守妇女和几千万留守老人,要使其基本生活、人身安全、心理健康等各方面得以保障,平等享有城镇化和经济发展的成果。同时,就业乃民生之本、教育乃民生之基、收入乃民生之源、社保乃民生之依。在共享发展中,全会关注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保、医保等民生问题,重申居民的收入和经济增长要同步的任务。近年来,居民收入已经超过了GDP的增长速度,跑赢了GDP,这是很好的迹象。在“十三五”期间能够保持这样一种态势,继续让居民收入增速跑赢GDP的增长速度。全会还提到,要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这是年轻人高度关注的问题,也是应对人口老龄化危机的重要举措。要让这项政策实施好,非常重要的就是要降低生育成本和抚育成本。当前生育和抚育成本太高,导致实际有生两个孩子意愿的人并不是很多,积极性不高。政府要通过加大公共产品投入,降低生育成本和抚育成本,提高育龄人口生育两个孩子的积极性。通过多项举措的实施,真正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共享发展。 (作者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经济学家) 坚持“开放发展”理念需加快主动参与国际事务的顶层设计 全会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对于五大发展理念之一的开放发展,全会强调要“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国家行政学院发展战略中心副主任杨正位分析指出,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必将是开放之路,中国越发展就越开放。要提高我国的制度性话语权,需要加快主动参与国际经济组织的顶层设计。 把握开放的主动权: 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开放 杨正位谈到,“开放发展”理念汲取了中外历史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有利于增进全社会的开放共识。实行改革开放37年的中国,下一步需要勇于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开放。之所以提“新一轮”,是因为上一轮的加入世贸组织已经15年,迫切需要再创新一轮开放红利期。要“高水平”则是因为全球自贸协定220多个,开放水平高的不多,高水平开放更能推动高难度改革,水平低了就难以参与国际规则制定。他认为,我国有必要将自主开放与对等开放结合,积极稳妥地推进“一带一路”、高标准自贸区、自贸园区建设、中美中欧投资协定、世贸组织多边谈判等重大开放举措,善于把握开放的主动权。 提高制度性话语权: 加快主动参与国际经济组织的顶层设计 “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总量和贸易总量占全世界的比重都可能提升到15%左右,是名符其实的经济大国、贸易大国和投资大国。随着中国对世界的影响日益明显,这迫切需要我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提供国际公共产品,提高我国的制度性话语权。杨正位强调,我们应主动做好参与国际经济组织的顶层设计,从国际社会的积极融入者转变为主动塑造者。他认为,处理应对全国治理当中的问题,需要各国加强协商沟通,不能强加于人,通过国际组织提供的渠道来操作解决。但客观地看,我国参与国际组织的实践经验和知识储备还相对不足,与美欧日等相比,对国际组织的运作管理、规则引领、人才培养等方面都需要花更大的力气。 更加重视软实力转化: 推动国际经济秩序“平等公正、合作共赢” 杨正位最后强调,下一步我们迫切需要加强参与国际经济组织的整体战略思考,预防碎片化、短期化、盲目化倾向。如何将各类基金和捐赠拧成一股绳,处理新组织和旧组织关系,将我国硬实力转化为软实力都需要总体谋划。既应盘活存量,提升我国在现有组织中的地位;也应用好增量,主动创设我国有优势的新组织,强调“现行组织‘公正合理’、新设组织‘互补共进’”,让二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推动国际经济秩序趋于“平等公正、合作共赢”,使我国真正成为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建设者和贡献者。 (来源:共产党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