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朱东润:用最艰苦的方法追求学识,从最坚决的方向认识人生
大家都知道复旦有个燕园,那你知道“燕园”这两个字是谁题写的吗? 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一起来缅怀题字的作者——朱东润先生。 朱东润,江苏泰兴人。教授,著名文学史家、教育家、书法家,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主要奠基者之一,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的拓荒者,复旦大学中文系原系主任。 朱东润先生的三哥因参加南京的新军起义而被杀害。三哥的就义,对朱东润触动很大,终其一生,他都抱爱国爱民、反对专制、追求民主之志不移。1979年5月,朱东润先生以83岁高龄加入中国共产党,表现了他对共产主义的忠诚信仰,以及以德立身、以天下为己任的风骨。 用最艰苦的方法追求学识,从最坚决的方向认识人生。 以绝好的才分,从事最刻苦的努力 朱东润先生在1942年抗战最为艰苦的时期写成了《八代传叙文学述论》。他自述当时的写作条件道:“住的是半间幽暗的斗室,下午四时以后便要焚膏继晷。偶然一阵暴雨,在北墙打上一个窟窿,光通一线,如获至宝,但是逢着寒风料峭、阴雨飞溅的时候,只得以围巾覆臂,对着昏昏欲睡的灯光,执笔疾书。”晚间写作只能借助油灯,他就在油灯上架个竹架,上安小茶壶。“油灯的火力小,有时候居然把茶壶里的水烧开了,夜深人静的时候,喝上一口热茶,读书和工作浑身是劲。”即便在日军空袭时,他的写作仍如常进行。以绝好的才分,从事最刻苦的努力,他的成就正是这样取得的。 在这种艰难时世中养成的对于人生理想特有的坚韧与执着,伴随着他一生,使他始终能够保持着自己的气节与风骨,不为时势所移易。他将这种精神传达给了学生,也以这种态度严格律己。 为先人总结荣光,为今人树立典范 朱东润常说,他的传记文学写作目标是为中国文学研究开拓一条新的道路。他认为中国文学在引入西方文学观念后,在小说、诗歌、散文、戏曲等方面都有了显著变化,但在传记方面则很不够。因此他的后半生将此作为主要的工作目标,写作了《张居正大传》、《王阳明大传》(稿佚)、《陆游传》、《梅尧臣传》、《杜甫叙论》、《陈子龙及其时代》等。他所挑选的历史上的传主,都是积极用世,曾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个人努力的人。他经常谈到士人在国家民族危亡之际应该承担的责任。他在《张居正大传》的最后写道: 整个的中国,不是一家一姓的事。任何人追溯到自己的祖先的时候,总会发见许多可歌可泣的事实;有的显焕一些,也许有的黯淡一些。但是当我们想到自己的祖先,曾经为自由而奋斗,为发展而努力,乃至为生存而流血,我们对于过去,固然是看到无穷的光辉,对于将来,也必然抱着更大的期待。前进啊,每一个中华民族的儿女! “教师终于讲席” 朱东润从事教育工作超过七十年,桃李遍天下,他视教学研究工作为一生的志业。当他身体日衰,屡次住院后,依然工作不懈,并以“教师终于讲席”自励。在他89岁高龄时,还写下书法作品:“经行带索有遗篇,九十衰翁剧可怜。我与荣公同一瞬,尚思为国献残年。” 朱东润为中文系的学生教育和师资培养倾注了许多心血。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年,凡是中文系的会议,他大多准时参加,每每登台讲话,无不高瞻远瞩,语重心长,经常是以“相信我们这个系总会一直向前进”来作结,给大家以很大鼓舞。 朱东润对学生的关怀也无微不至。现任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陈思和曾回忆,他做学生的时候,就遇到朱老晚上独自打着手电筒,到学生宿舍来探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当时他已经是八十多岁的高龄。 他晚年指导研究生,始终坚持亲自授课,每次都讲足两个小时,为学生传授读书方法,让学生开拓眼界。 1987年12月,朱东润在月初完成了《元好问传》,18日完成博士生李祥年的论文答辩,20日最后一次因病住院,在医院与探视的学生谈话,仍然以学者要勇于承担责任来勖勉,可谓工作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对于学问、事业的执着与坚持,至今仍激励着无数后辈以学术为志业,以天下为己任。 今年是朱东润先生诞辰120周年。在全党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之际,让我们一起来缅怀朱东润先生的感人事迹,学习优秀共产党员的崇高精神和优秀品质,牢记党的宗旨,向先进典型看齐,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资料来源: 陈尚君、仇鹿鸣:《但酬光与热,哪计利和名——记朱东润先生》,《复旦名师剪影》,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11月第1版 (文章来源:复旦党建学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