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谢希德:人生乐事在奉献
学高为师,身正垂范 “一个共产党员,一个科学工作者,只要心脏还在跳动,就要战斗,就要为党的科学事业奋斗不息”,谢希德先生这样说也这样做,她做到了,如今斯人斯事已铭刻复旦历史,其意志其精神已凝入复旦之魂。 赤子之心,辗转归来 1947年,历经八年抗日战争而流落辗转大江南北的谢希德终于踏上了赴美留学的征程,5年后她荣获MIT的博士学位,与此同时她的丈夫曹天钦在英国剑桥大学也拿到了博士学位。读书期间他们就陆续收到国内亲友来信,得知解放后新中国的情况,十分兴奋。她心想:“在迎接祖国新生的岁月里,自己出国求学,没有为革命做什么工作,现在祖国需要大批建设人才,我却留在国外,实在说不过去,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责无旁贷,不能再等了。”他们毅然决定回国。 可是自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政府不允许中国学理工科的学生回国,谢希德也在其列,她只好改变原来计划,打着赴英结婚的名义离开美国,但是英国又要求谢希德出具3个月后离开英国的证明,左右为难之际,李约瑟博士挺身而出,以个人名义到英国有关部门担保,谢希德这才好不容易得到英国政府颁发的旅行证。当她在哈德逊港提着行李登上去英国的船,美国移民局的立即有人上前询问,为什么去英国,谢希德镇定地一一回答才获得一张正式的出境签证。 1952年8月她从南安普敦港出发,经香港到达深圳,由广州北上,终于回归祖国怀抱。 送师生出去,让知识回来 谢先生学成归国的经历也对复旦学子产生了深深的影响。80年代初,她担任复旦大学校长期间,意识到了复旦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性。她积极与国外联系,把复旦师生送到国外去深造,而她本人的留学生涯、知识背景及热心程度,都在帮助复旦走向世界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副总裁朱民在回母校演讲时说道:“当年我离开复旦的时候,我的推荐信是谢希德校长为我写的。我印象特别深,她把我叫到她的办公室,那时候没有电脑,只有那种老式的打字机,她为我打完推荐信后,签了名,把信递给我说:‘朱民,好好学,希望在你们。’她没有说你必须回来,她给我更多的是嘱托。现在想来,这一切就像发生在昨天,手里还有校长的温暖。我很高兴我回来了,因为我尽了一个学生的责任。” 谢希德认为真正的幸福是能为祖国建设、为培养人才奉献自己的才智。她为新中国培训了大量急需的半导体人才,开拓了表面物理科学研究,创建了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推进成立了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为新中国第一位女大学校长…… “学高为师,身正垂范”,谢先生的崇高精神,永远鼓励我们前进。 参考资料: 1、书名:《谢希德》 作者:王增藩,出版社:北京:金城出版社,2008年 2、书名:《谢希德文选》主编:王迅,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 3、朱民:看见世界,被世界看见,《解放日报》2012年6月1日 (文章来源:复旦党建学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