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陈望道:矢志不渝望大道

  “我40多年来在文化教育界如果也算做过一些有益于人民的工作的话,那完全应该归功于党。过去我常讲,我做工作如有‘神助’,所谓‘神’就是党,就是艰苦卓绝,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 老校长陈望道在一次座谈会上说道。

  忠于事业,舍身忘我

  陈望道是参与中国共产党创建工作的重要成员之一,直接参加了1920年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和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组建工作,并担任中共上海地方委员会首任书记,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做出了重要贡献。

  大家都知道陈望道老校长是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作者,那是在1920年的早春,他在自己的故乡——浙东的一个小村子的柴屋里,开始了翻译工作。当时的条件十分艰苦,柴屋因经年失修破陋不堪。山区农村的早春天气还相当寒冷,尤其是到了夜晚,刺骨的寒风会不时透过四壁漏墙向他阵阵袭来,冻得他手足发麻。为了专心致志地译书,就连一日三餐和茶水等也常常是老母亲给他送过来。

  一天晚上,陈望道在简陋的屋子里专心致志地翻译《共产党宣言》,母亲给他送去粽子和红糖,过了一会儿,母亲在屋外喊:“红糖够不够,要不要我再给你添一些?”陈望道应声说道:“够甜,够甜的了!”谁知,当母亲进来收拾碗筷时,却发现儿子嘴边沾满墨汁,红糖却一点儿没动。原来,陈望道竟然是蘸着墨汁吃掉粽子的!

可见信仰的力量有多么的强大,忠于自己的事业,舍生忘我的精神,值得敬佩。

  师生冷暖,牢记心间

  走进复旦校园,入门往左拐,理科图书馆的南侧有一片草坪,陈望道的铜像便坐落在这里。20世纪50年代初,中央欲调陈望道至文化部任职。陈望道的答复为:如果领导认为北京和上海的工作一样重要,我很希望留在复旦。从那时起,直到去世,陈望道就没有离开过复旦。

  陈望道老校长对师生生活非常关心,他经常在校园里转转,他看到有很多三十多岁的已婚教工没有婚房,过着周末才能团聚的生活,便在校长会议上提出来,请校办与有关部门研究,腾出一幢楼来改为家属宿舍,分给大龄已婚无房户。经过半年的努力,解决了一百二十户婚房,受到教工的称赞。

  解放初期,复旦大学由于校宿紧张,相当一部分同学住在校外,每天往返上学很辛苦。陈望道发现,当时的邯郸路上,有很多通往五角场的大卡车,增加了学生穿越马路的危险性。为此,他一方面创造条件把学生全部转移到校内住;另一方面不断奔走呼吁,加强交通安全管理,最终使国权路和国顺路都变成了单行道。

有记者曾在陈望道晚年对其进行了采访,发表了“活着一天,就要为党工作一天”专访“活着一天,就要为党工作一天”这句话是陈望道一生的的生动注脚,彰显了陈望道作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者矢志不渝的崇高追求。


  资料来源:

  1.《陈望道先生纪念册》,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

  2.《党校党性教育案例新编》,上海三联书店,2011年

  3,周维强著:《太白之风 陈望道传》,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04


(文章来源:复旦党建学习平台)



复旦大学党委党校办公室 版权所有
 上海市邯郸路220号 邮编:200433Email:dangxiao@fudan.edu.cn
  电话:021-65643223021-65643221传真:021-65643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