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声音]张涛甫:在新一代大学生中播撒“马新观”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强调,要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新闻教育的基本职责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新闻观念,在课程教育中对学生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这一代大学生成长于物质和资讯富足的时代。作为新媒体的“原住民”,他们对新媒体的理解和体验有与生俱来的优势,传播的开放性对于他们来说触手可及。但是,新媒体技术的便捷并没有带给他们宽广的视野,没有给他们带来宽屏的世界;相反,很多人都生活在自己的“小时代”局限里。我们需要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学生进行价值导航和专业定位。 同时,这代大学生正处价值成长的“易感”期,容易被形形色色的知识和多元的价值观点牵绊注意力。如果他们在大学课堂中获得的知识和价值不够稳固结实,就易于与网上超载的流动性知识、价值发生“对冲”,稀释价值教育的效果。我们需要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大学生面对信息激流和价值迷阵的航标。 如何加强马克思新闻观教育? 第一,要注重价值逻辑和专业逻辑的有机结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集价值教育和专业教育于一体,二者相互支撑,形成拱门结构。要坚持以理服人,授课教师首先要做到明道、信道,其次要善于把道理讲清楚,把理论逻辑讲清楚。 第二,要敢于直面问题,善于释疑解惑。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是盆景,不是坐而论道,而是有结结实实的现实性。这就要求我们敢于正面问题,面对峥嵘的现实,不回避敏感、尖锐甚至争议性问题,藉此彰显它的理论锋芒和魅力。 第三,强调带入感。注重把学生带入到生动的理论现场和问题情境中,让理论接地气,拉近与大学生的距离。结合一些热点事件进行分析,让学生各抒己见,交流论辩,教师因势利导,用贴身的理论和方法,把事件的结构和脉络讲清楚。 第四,注重互动性。再好的价值和理论,都不能“千里走单骑”,需要有双向互动。要鼓励学生大胆发问,宽容他们的质疑,善解他们的困惑,尊重他们的诉求,努力达到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