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声音]沈奕斐:青年教师应自觉投入社会实践

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 沈奕斐

  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政会上强调,教师要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在实践中汲取养分、丰富思想。这为我们中青年教师的成长指明了方向。

  社会学一直非常强调社会实践,但以往我们青年学者的实践大多是以项目或课题的形式进行的。2014年,我进行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参与社会发展的社会实践——到虹口区地区办进行挂职锻炼。今年,我又参加了骨干教师研修班,聆听了多场讲座,到贵州进行现场教学,感受国家社会发展的速度和厚度。通过这两次社会实践,我发生了三个转变。

  第一,我的学术落地了。我过去在做研究的时候,从来只是在理想层面考虑什么是最合适的方案,怎么是最理想的结果。参加挂职锻炼,我发现在实践中所有的项目首先要考虑的是涉及到哪些条线、钱从哪里来、周期是怎样的、涉及到哪些群体。如果这些问题没有考虑清楚,不论研究设计多么完善,都是无法落地的。作为政府部门参与到社区建设中,与作为学者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感受是完全不同的。这之后,我发现自己看问题的视角不一样了,我的学术落到了一个更扎实的土地上。我依然保有理想主义,但我也更容易从现实角度出发,理解理想蓝图的困难,更强调操作层面的重要意义。

  第二,我的研究变得更有温度了。过去,我做研究就是凭兴趣来,可现在我觉得,我的学术慢慢地变得更有温度。习总书记强调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大势,不断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这次骨干教师培训班,我们去考察了贵安新区的大数据、大健康产业发展,考察了有超级“天眼”之称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我的信念和信心首先被鼓舞起来了。面对学生,我有了更好的例子来阐述当代中国的发展,传递积极向上的信心。这种生动的例子会让学术研究和教学都变得更有温度和厚度,更能够去贴近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更能够去打动人了。

  第三,我找到了学术服务社会的新角度。过去,我认为我研究透彻一个问题,然后写一个报告,把问题讲清楚了,这就是我服务社会的方式。在挂职的过程中,我发现还有一个服务社会的角度,就是把学术的语言翻译为老百姓听得懂的话语,从而更好地帮助他们认识世界、更好地发展自己。党和政府一直强调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关于家庭教育的研究和著作很多,书上都已经有很确切的答案了,可是为什么很多人都不那么做?原来,这些学术书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理解的,需要有个好的翻译者,把学术的话语翻译成更容易理解的日常话语体系。我觉得我可以,也有义务来做这样的一个翻译者,把学术上站得住脚的理念传播出去。







复旦大学党委党校办公室 版权所有
 上海市邯郸路220号 邮编:200433Email:dangxiao@fudan.edu.cn
  电话:021-65643223021-65643221传真:021-65643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