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风谈]高强:临床与科研 妙手与仁心
——行医路上的点滴体会
我是一个小医生,但是我有一个做大医生的梦想。我的本科是蚌埠医学院,当时很多教授出自复旦,所以我对复旦特别憧憬。后来,我以研究生入学考试第一名的成绩,考进了复旦大学。我也没有辜负复旦对我的培养,在中山医院首届研究生论文大赛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毕业的时候,我获得了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复旦大学校长奖、复旦大学优秀毕业生称号。 我一直遵循导师的教导,要努力做一名好医生。我的导师说,做一名好医生,起码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敬业,其次要有好的医德医风,第三医学本领要强,能做一些创新的事情,第四要和谐与人相处,注重团队合作。在工作中,我一直在努力践行这样的要求。 我们毕业以后,首先从住院医生开始做,真的是住在医院里,几乎是放弃了所有的公休日和家庭活动。有的时候手术到凌晨,第二天还要工作。白天看门诊、做手术,但这并不是工作的全部,我们也要不停地学习,每天都要看文献。 作为医生,我们必须要感谢病人,因为是病人让我们不断积累更多的经验,让我们不断激发创新科研的灵感。从我个人的经验来讲,只要我们医生能够以同情心,站在病人的角度,多替病人想一想,绝大部分病人都是能够理解的。因为医生和病人,是对抗病魔共同的朋友、伙伴乃至亲人。 五年前,我们医治了一个来自江苏的小女孩。这个女孩在当地检查时,很多医院都诊断她是恶性肿瘤。十几岁的小女孩,抱着一丝希望来到我们医院,我们的团队为她做完手术后,认为她的肝肿瘤是良性的。家人很感激给我们写了封感谢信,因为我的小举动,他们在信中特别提到了我,说小女孩最欣慰的是高强医生的美容针法。她说,高医生不但告诉我是良性的结果,而且还告诉我,病人是小姑娘,采取了美容刀法,疤痕愈合比较小,在我们没有做任何要求下,医生这样长远为孩子生活着想,很意外地让我们再一次深深感动。所以说,如果能从病人的角度考虑,哪怕是一点点,就会为医患关系、医患沟通带来无限的帮助。 医生要刻苦,要奉献,但是光有“仁心”是不够的,还要有“妙手”,即高超的医学知识。我们所在的肝外科,每年 4000 多例肝脏手术,约 200 例肝移植,在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是首屈一指的。我们的团队在导师的带领下,过一段时间可能就会创造出一些国内、亚洲乃至世界领先的手术方式。从 2003 年本科毕业,经过十多年的训练,近年来我自己已经可以开展一些独立的高难度的工作。 外科医生不能完全沉溺于技术和手术,做一个开刀匠。我们还要进行一些创新的工作。我们所做的研究,都是以临床需求、以临床问题为出发点,从帮助病人解决病苦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为了研究做研究。 汤钊猷院士说,临床研究任重道远,需要更加注重基础与临床的紧密结合。还有院士说,科研与临床是本质统一的,不一定只有在实验室里进行的才是科研,科研浸润在临床中的每一个环节,是每一各优秀医生成长飞翔的“翅膀”。对于我而言,我将在临床与科研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最后我还想强调一下团队精神。外科医生在早期,就是师傅带徒弟,我们从师傅那里传承,再传递给下一个徒弟。我们一定要注重团队的精神,包括对老师的尊敬,对同道的互谅互让,对下级的爱护。这样我们就能形成一个和谐共处、互学共进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