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王淑贞:大爱无私 丰碑长存

  王淑贞(18991991),女,江苏吴县人。教授,上海红房子妇产科医院创始人。曾任卫生部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华妇产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妇产科学会上海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妇产科杂志》副总编辑等职。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主编《妇产科学》、《现代妇产科理论与实践》、《实用妇产科学》等。

  不畏艰险,学医报国

  王淑贞8岁时母亲因患产褥病逝世,因此立志学医、解除妇女病痛成了她儿时的梦想19岁时,王淑贞考取清华大学中美庚子赔款留学奖学金赴美留学,成为我国第一位获庚子赔款留学的女医生,1925年获得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学位。

  王淑贞回国后,进入上海西门妇孺医院任职。该院是美国人Margaret Williamson1884年捐资创办的综合性妇孺医疗机构,也是上海红房子妇产科医院的前身。王淑贞在这家医院创建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个妇科,并成为该院有史以来第一位担任科主任的中国人。同时,她还兼任了私立上海女子医学院教授,并于1933年由该校董事会推选担任院长,成为该学院的首任中国籍院长。

  1937年,一三事变后,日军侵占上海,西门妇孺医院遭受严重破坏。王淑贞和同事们冒着枪林弹雨,将医院幸免于战火的医疗设备搬入租界内组建的临时医院。

  她不畏艰险,在孤岛坚持爱国救亡的医疗和教学工作。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医院的美籍医生、护士均被关进集中营。医院人员紧张,财政经济也极端困难。她和全体职工同舟共济,共渡难关。她以突出的管理才能维持了医院的正常运作,挽救了濒临关闭的医院,并且免费救治了很多因贫穷无力支付医疗费用的病人。1942年,日本侵略者强令各大学必须在日伪政府注册。她身为上海女子医学院院长,为了保全民族气节,不向日寇屈服,决定解散该学院。

  重建医院,奉献一生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为修复在战争中被炸毁的西门妇孺医院,王淑贞再渡重洋,赴美筹款。她用募集来的资金,以南市旧址为总院,徐家汇路院址为分院,完成了西门妇孺医院的重建工作。医院不仅得到恢复,而且规模扩大了。医院重建后,在王淑贞和医院职工们的辛勤努力下,上海西门妇孺医院的社会声誉日益提高。因其重建时医院的屋顶为红色,而被人们亲切地称为红房子医院,并延续至今。

  内战爆发后,王淑贞的亲朋好友劝她去香港或美国,但她执意不肯。在一封书信中,她这样写道:我想到自己是一名中国女医生,假如我要去美国,则当年何必由美国回国?8年抗战的孤岛生活我也坚持下来了,难道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呢?经过反复思考,我决定不离开祖国,不管困难多大,我也要坚持把医院办下去。1951年底,西门妇孺医院与中国红十字会第一医院(今华山医院)和中山医院的妇产科合并成立了上海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王淑贞教授出任院长兼教研室主任,继续用她深情的爱呵护妇女和婴幼儿的生命。

  尽管已50多岁,她放弃了家里的优越条件,毅然住进了医院的集体宿舍,目的只为了便于及时处理医院的重大事件或疑难危急病,星期日对她来说只不过是星期七。邵敬於教授在回忆当时的情景时,感慨地说:王淑贞为了医院真的可以说是废寝忘食,除了周六回家一次以外,每天都住在医院里。她在管理工作中也秉持了医生的严谨和细致,注意团结人、尊重人、用好人,把握医院发展中的大事、要事。财务预决算等情况她都亲自过目。王淑贞担任院长20余年,把一生都奉献给了医院,无私忘我的境界令人景仰。

  心系病患,博爱仁术

  伴随着王淑贞一生的,是其认真踏实、医术高明、医德高尚的口碑。风风雨雨60载从医生涯中,她以仁爱、仁术解除了数以万计女性朋友的痛苦。

  王淑贞在工作中,除了严谨的医风,更多透出的是她对妇女那种浓浓的关爱和体恤。她始终把接生看成是一种迎接希望,把保护母婴的健康看成是医生的责任。每一次亲手迎接一个新生儿后,她都会如获珍宝般地把孩子抱到妈妈的面前。她常常说:接到一个新生命,就可以看到希望,这是生命的接替……”

  王淑贞关爱病人是出了名的。她诊治病人非常仔细、谨慎、全面。她始终告诫她的学生:医生在诊病的时候应该为病人着想,要千方百计减少病人的痛苦。每次看病、查房,下级医生从来没有听见过王淑贞大声说话,谁都能感受到她言谈举止中透出的对病人的爱意,犹如无声的示范。就这样,她以她的言行,为红房子的后辈树立起了心系病患,博爱仁术的典范,让更多的后辈在她的影响下,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名医和良医。

  攀登高峰,永无止境

  在王淑贞60余载的治学生涯中有很多的首创她是中国妇产科学身先士卒的实践家,也是我国妇产科学的理论大家。

  《中华医学杂志》是新中国成立前国内唯一一本医学专业学术刊物,其妇产科专栏的主编就是王淑贞。她的最大贡献就是纠正了将妇产科学仅仅局限在围产医学这个概念,让大家了解了妇产科学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而是一个包含着多学科的综合性学科。20世纪40年代妇产科内分泌学刚起步,她就组织医生学习和掌握妇产科内分泌学,在医院设立了内分泌门诊及实验室,开始了妇产科内分泌学的临床和科研,并于1964年举办了全国第一期内分泌学学习班,使妇产科内分泌研究工作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转变。

  20世纪50年代初期,国内刚开展妇科恶性肿瘤根治术,她即组织医生探索性地进行手术,并开设肿瘤门诊和病房,使宫颈癌根治术、子宫内膜癌及输卵管癌等的治疗效果达到了国际水平;同时在《中华医学杂志》发表了论文子宫颈癌,该文是我国妇产科学最早科学地论述宫颈癌、宫体癌的论文之一。50年代中期,王淑贞又在国内首先开展了腹膜外剖腹产新技术的研究,发表了“90例腹膜外剖腹产术一文,对腹膜外剖腹产的操作、适应证和禁忌证进行了阐述和论证,是我国最早发表有关腹膜外剖腹产的文章,对我国开展腹膜外剖腹产手术具有划时代的指导性意义。同时为了更好地了解产道异常的相关情况,减少因产道异常而导致的孕产妇及新生儿死亡。她领导研究小组历时2年对2500个孕妇进行了骨盆外测量、内测量,记录后再随访胎位、分娩过程以及胎儿大小。由于她的坚持和投入,取得了我国南方女性骨盆外径线的正常值,填补了空白,使中国人有了自己的骨盆测量数据参考值,这个标准一直沿用至今。60年代初,她对宫内节育器的临床应用进行研究,为这一简易可行的避孕方法推广至全国奠定了基础……

  1960年,她主编出版了《妇产科学》,成为我国第一部高等医学院校妇产科学统一教材,并于1978年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她主编的《现代妇产科理论与实践》,荣获国庆30周年献礼奖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编写《现代妇产科理论与实践》时,王淑贞已84岁高龄,但定稿的书稿,她都要亲自认真地审阅。1987年,已届87岁高龄的王教授仍是老骥伏橱,志在千里,主编出版了《实用妇产科学》这本大型妇产科学专著。这些妇产科学巨著倾注了她全部的心血,为后人留下了巨大的学术和精神财富。

  强化素养,桃李芬芳

  作为一名早年留美的医学博士,王淑贞教授非常重视外语的学习与应用。她总是说:要提高专业技能,就要不断掌握国际最前沿的技术,这就必须要学会英语,这是一种工具,也是沟通的桥梁。每一节课,她都亲自备课选题,秘书负责打印。课前学生们会将翻译成中文的书稿交给她批改。她会在每次上课前一一指出大家翻译中的错误和问题,让他们朗读和翻译,然后进行讲解和评论。王淑贞提倡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但也反对照本宣读,主张启发式的讨论,有自己的观点,结合我国的实际来吸取国外的经验。她总说,作为一名中国医生,就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要发展中国自己的妇产科医学。

  在教学中,王淑贞十分重视第一手资料和基本功的训练,把查房和病例讨论等放在首要位置,重视医学素养的训练。这种做法对提高青年医生和医学生的质量起到了明显的效果,同时也创造了很好的学术氛围。在她的长期培育下,医院人才辈出,在全国学术领域中确立了优势地位,红房子医院作为一流的教学医院也声名远扬。

  王淑贞教授把她的一生献给了医学和教育事业。她的那份博爱、那种精神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来源:复旦党建学习平台)


复旦大学党委党校办公室 版权所有
 上海市邯郸路220号 邮编:200433Email:dangxiao@fudan.edu.cn
  电话:021-65643223021-65643221传真:021-65643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