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吴浩青:如果命运让我重新选择,我仍会做老师
吴浩青(1914.4.22-2010.7.18),江苏宜兴人。中共党员、民盟盟员,著名化学家、化学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52年起,在复旦大学化学系任教。1957年在复旦建立国内第一个电化学实验室,是中国电化学的开拓者之一,被誉为“锂电子电池之父”。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科学,无论测量、分析都要亲自动手做实验” 做实验是吴浩青的一大乐趣,他一生投入最多的就是化学实验。他曾说,“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科学,如果你不做实验,结果从哪里来呢,所以无论测量、分析都要亲自动手做实验”。他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现在有些老师要搞项目、跑经费,非常忙,实验都让学生做,做完后给他汇报情况,这样可不行。老师不亲自动手,就拿不到第一手材料,这样还怎么指导学生?所以我坚持亲自动手做实验,与学生在一起是我最大的乐趣。” 几十年来,吴浩青总有在实验室搭个床的习惯,晚上做实验晚了就不回家,在实验室内小憩。这个习惯最初源于1955年他负责筹建我国高校第一个电化学实验室。当时实验室四周全由屏蔽电子干扰的铜丝网包裹,连门都是特殊材料制作,加上经费条件有限等因素,实验室面积很小,人呆在里面时间长了很不舒服。可吴浩青高兴得不得了。他说,“物资本来就匮乏,国家能给我们这样的优惠、这样的支持,很不容易了。” 把床安在实验室,吴浩青把这里当成了第二个家。对实验室里的一切仪器和材料爱护有加,他说:“爱护实验室就是爱护国家财产。” “真正关爱学生就必须严格要求” 吴浩青曾说:“自从懂事起我就立志要做一个大学教授,一面教书,一面从事研究工作,为国家做点有益的事,何等快乐!” 在学生们的记忆中,吴老师清苦、朴素,他站着上课,从不喝水,就这样坚持两堂课。他的课言简意赅、通俗易懂,有学生评价他的讲课风格:“包容了优雅的风格和节奏,描述了科学世界中人类所面临的多种复杂问题,详尽而奥妙。” 他治学严谨,对学生的要求也十分严格,有一件事也是广为人知的。有一年化学系系庆,一位老校友发言称,大学时期最难忘的事是得到过一个不及格,当时吴浩青教授教化学,有一次考试,竟给他打了59.8分,他把自己的考卷一再研究,发现给分丝毫不差,这让他真正领略了吴浩青教授的严格。后来吴浩青听说了此事,微微一笑:“真正关爱学生就必须严格要求。”吴浩青的一位学生说,从吴老师手中拿59.5分,甚至被他劝退,都是常见的事。 吴浩青的学生中,不少人成为教授、总工程师、研究所所长、系主任,还有好几位已是中科院院士。吴浩青说:“我把讲台、把实验室当作了我乐趣的所在,所以有人说我是一个快乐的教书匠。如果命运让我重新选择的话,我想我仍然会选择做老师。” “只要是国家急需的科研项目,我们都会毫无保留、全力以赴” 上世纪60年代,上海长宁蓄电池厂研制储备电池,委托吴浩青进行研究。当时有人认为这是无名无利的课题,但吴浩青不顾工作繁忙,毫不犹豫地承担下来,亲自动手,夜以继日,终于在短时间内完成任务,所制成的最高电导率溶液在储备电池生产上沿用至今。他曾说:“我们这一切都是为国家来考虑,希望能将它运用于生产。当时我们还做了很多其他有关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研究,即使有些是无名无利的也毫不犹豫地承担下来。只要是国家急需的科研项目,我们都会毫无保留、全力以赴。” 1957年,43岁的吴浩青加入中国共产党,直到91岁高龄时,仍不忘记自己的责任。他勉励大学生党员说:“入党不但是要求我们自身上进,还是要求我们对社会担起更多的责任。我们应该作为国家建设的参与者,入党后我们更应该处处为国家着想,就像我们以前为了国家而搞锑的研究一样。”他的一个学生回忆,吴先生的党性修养很高,会非常诚恳地对所在的支部、对化学系的党组织工作提出批评、建议和希望。 2005年全党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91岁高龄的吴浩青院士以一名普通党员的身份参加了各项活动,每次都亲自签到。他为师生党员讲党课,谈自己对党员先进性的理解,激励年轻党员不忘党员责任,为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化学系而奋斗。他还和大家一起重温入党誓词。他专门给他的入党介绍人、比他小近20岁的秦启宗教授写下字条,他说,你是我的入党介绍人,谢谢你!这充分展现出一名老科学家、一名老党员严于律己,始终把自己看作党的普通一员、坚持党内人人平等的崇高风范。 吴浩青院士一生淡泊名利,生活朴素,从不追求个人享受。他为培养学术人才不遗余力,用自己的积蓄成立了奖学金,奖掖后进,赢得了复旦师生的广泛尊敬和爱戴。 (来源:复旦党建学习平台)